還看今朝:香港足運萬劫不復

曾幾何時,足球在香港是那麼的鋒芒畢露。那時候,人們為看球賽而「炒黃牛」,小朋友會爬上鐵絲網,把自己掛在網上,為的也只是看球賽。

開埠初期,足球只有洋人參與。一九○八年,香港第一支華人球會華人足球隊(南華足球隊前身)成立。香港足球總會在一九一四年成立,曾舉辦多項正式及有規模的比賽。三十年代,華人球隊進入成熟期,名將湧現,如李惠堂、包家平、孫錦順、譚江柏、黎兆榮等。

到了五、六十年代,足球運動發展蓬勃,當時著名球員有朱永強、莫振華、高保強、姚卓然、黃志強、黃兆和、何祥友、張子岱和張子慧等。球隊方面,南華、傑志和九巴平分秋色。一九五四年,香港加入國際足球協會,一九六○年獲得進身奧運會的決賽周。其後,港隊在六十年代再創高峰,贏得「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

沒多久,電視台與香港足總達成協議,開始轉播比賽,令足球走入家庭,也令更多人認識足球,培育出更多年輕球迷。球迷多了,創造出大量商機。一九六八年,香港足球職業化,球會可以請外援,令球壇進入華洋雜處、百家爭鳴的全盛時期。

一九八五年是香港足球另一個高峰時期。當年世界盃外圍賽,香港遇上了中國,在被一致看低的情況下,香港最後贏波。雖然港足到了這個階段終於「行人止步」,但正如當年南韓可以打入世界盃四強,對他們來說,為港足締造歷史,自己也成歷史的一部分,冠軍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此後,香港球壇轉趨沉寂,難得近年有不少年輕人入場支持本地足球,如年前旺角場掛起象徵滿座的紅旗,還以為香港足運能再展光芒,但一次「打假波」疑雲,足以令熱愛香港足球的朋友灰心喪氣,讓香港足運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