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批評,醫管局多年來只以惡菌已成醫院風土病為藉口,採取寬鬆的防預措施,亦拒絕公布感染數字及趨勢,「透明度太低,連醫護人員同市民都唔知咁嚴重,點同惡菌打仗?」據了解,去年全港公立醫院多達九千名病人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當中六千六百宗是新症,即入院時無菌,入院後卻無辜中招。九千宗個案中,四千五百宗為需要治療的感染個案,其中六百至八百宗惡菌入血,導致每年直接死於惡菌感染人數高達一百五十至二百人,數字驚人。
為掌握惡菌肆虐趨勢,港大收集醫管局轄下某大聯網一間急症及四間療養醫院在九五至○五年的十一年間感染有抗藥性或無抗藥性惡菌的入院數字,發現在共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二名病人中,百分之六點六、即一千三百八十七宗,感染首次在本港醫院發現的新品種具抗藥性惡菌。新惡菌的感染比例也節節上升,由九五年的百分之零點六,飆升至○五年百分之十點六。
入血個案增九倍
何栢良解釋,新品種惡菌大致分為三個型號,中招者絕大部分感染HKU-50型,它於○五年在本港安老院舍全球首次發現,估計惡菌由安老院傳入醫院。另外兩個新型號分別為九二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的EMRSA-16型,研究發現有一名病人感染此型號;另一型號為○四年在荷蘭的豬隻蔓延至人類身上的CC398豬型,研究發現有兩名病人受感染,但不知二人是否曾接觸動物。
何栢良估計,這兩種新品種由外地傳入本港。
更令人憂慮的是,感染新惡菌導致入血比率十一年間急增九倍,由九五年的每十萬人入院人次有一點六人感染,急升至○五年的十六點二人。
何栢良指,惡菌入血死亡率高達兩成半,新品種惡菌在公立醫院已造成爆發性感染,七成惡菌入血個案由新品種引起,估計每年九千宗感染個案逾半數的元兇為HKU-50型。新惡菌入血風險比舊品種高危兩倍,長者及療養醫院病人中招機會亦高兩倍。
入院冇菌變有菌
何栢良炮轟醫管局對惡菌視而不見,「單係一隻毛霉菌,醫管局花八百萬來擺平,但惡菌每年害死成二百人,當局一年花喺控制惡菌開支有冇八百萬?」病人互助組織聯盟主席張德喜驚訝惡菌殺傷力驚人,「病人入院係醫病,點知入到去仲危險,冇菌變有菌!」促請當局增加資源應付。
記者于令華、調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