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機遇委員會開會前夕,曾蔭權突然請來電子傳媒搞訪問,事不尋常,招惹傳言,視之為爭取公眾支持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向各政黨施加壓力。事實上,預算案拖累政府民望全面下跌,曾俊華更是評分不合格,本月下旬立法會表決時,有可能以極低票通過,令政府顏面盡失,曾蔭權必須有新措施出台挽回民望及提振民心。
曾蔭權向傳媒披露,「經機會」正研究中長期發展目標,審視有甚麼優質產業值得推廣,意圖消弭公眾日益對香港前途不感樂觀的憂心,希望大家再畀多一些耐心,政府會有新的政策出台。
近期對市民信心最大的衝擊來自中央通過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令港人進一步擔憂被邊緣化。筆者任教城市大學,與大學生有緊密接觸,上述消息公布之後,有年輕學生向我提問:「是否中央放棄了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班上一眾學生同時流露出惘然表情,可見邊緣化危機的影響。
我的答覆是,非也,中央並無放棄香港,只是特區政府不爭氣,過去十年靠口號治港,太多高大空的言論,講得多,做得少,前怕虎,後怕狼。相反,過去十年,尤其是近三年,內地的發展步伐加快,進度驚人,明顯地把香港壓了下去。
市民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當然有依據。長期以來,在「小政府、大市場」的所謂管治哲學的主導下,政府高官常講:「可以做的事唔多」,一切由市場負責。如今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全亂了套,連最後一根支柱——金融業亦受到無情打擊,真正動搖港人的信心,連同物流、旅遊及商業支援等行業,早已響起警號,人心更見虛怯,「香港往何處去」是眼下最多人議論的話題。
曾蔭權表示要研究出了甚麼問題,「是政策上?策略上?資源上?」答案早已呼之欲出,恰恰是全部都出了問題!中央視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為戰略機遇期,香港已虛耗十年光陰,左三年、右三年,試問還有幾多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