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舊酒高大空 畫餅充飢怎救港

經濟機遇委員會昨日舉行第四次會議,結果依然令人失望,除了高大空,還是高大空。當局置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及市民困境於不顧,卻研究所謂中長期發展大計,提出發展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教育服務六大產業,根本是本末倒置,捨近求遠。

很明顯,當局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束手無策,導致民怨沸騰,財政預算案面臨遭立法會否決的命運,憲制危機一觸即發,惟有設法轉移視線,用空中樓閣式的所謂中長期目標來搪塞市民。

綜觀當局提出的六大產業,其實只是翻炒董建華時代的甚麼港、甚麼中心等早已無疾而終的高大空計劃。政府雖然也承認這些並非新產業,但卻吹噓香港有很好的根基、很大的潛質。

這顯然是自欺欺人。以醫療服務為例,當局侈談本港有優質醫療人員和設備,有嚴謹的中醫藥制度,有能力吸引周邊地區居民使用本港的醫療服務。但事實卻是,本港醫療系統問題叢生,醫療事故無日無之,無奇不有。當局對醫藥業的監管更是形同虛設,迄今仍有上千種未經註冊的中成藥在市面出售,近日更接連發生多宗藥物事故,如藥物發霉、藥物過期、藥物無註冊、藥物無牌包裝,令人觸目驚心。本港市民到公立醫院求診服藥,尚且提心吊膽,又如何能吸引外地居民使用本港的醫療服務?又如何將本港發展成醫療服務中心?

至於創新科技,當局吹噓香港具備優良的軟件和硬件,以及健全的法制,能支持應用研發工作的發展。但眾所周知,發展科技最關鍵的是人才,而這恰恰是香港的致命弱點。長期以來,政府忽視科技人才培養,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曾指出,就科技研究生數目而言,連新加坡也是香港的三、四倍。港府投放在科研方面的資源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遠比其他亞洲三小龍及內地為低。培養科技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港府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還吹噓說已有很好的根基,實在貽笑大方。

其他幾項產業的情況也是根基薄弱,人才奇缺,要發展這些產業,幾乎都要從零開始,需投入巨大資源,即使現時開始投資,亦無法在短期內見到成效。目前本港遠未擺脫金融海嘯的困擾,曾蔭權也承認經濟尚未見底,失業率正在攀升,最惡劣的日子還沒到。既然如此,當局理應集中精力和資源,採取有效措施應付目前的困局,而不是捨近求遠,高談闊論。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所說:「發乜展吖,發霉就有份,簡直係虛無縹緲炒冷飯。」

曾蔭權辯稱,經機會頭三次會議已聚焦短期措施,有的已落實了。果真如此嗎?第一次會議甚麼問題也沒解決,第二次會議決定推出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但根本無法令銀行向企業開水喉。第三次會議提出所謂保就業七招,連拆招牌也算上了,成為笑柄。

如果說經機會頭三次會議是口水會的話,第四次會議顯然就是吹水會。當局稱,中央政策組將組織一系列小組研討會,廣邀業界代表、學者、研究人員、經機會成員和政府代表參加討論,討論結果於下次經機會會議上匯報。這樣討論來討論去,何年何月才能實施?

說穿了,當局研究中長期發展是假,轉移市民對政府救市不力的不滿才是真。本港經濟情況不妙,市民急待援手,當局不盡快推出紓困措施,反而搞這些自欺欺人的花招來愚弄市民,簡直是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