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最平與最貴

香港醫療衞生界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市民見的是全世界平均收入最高的醫生,但吃的卻是全世界平均最便宜的藥,兩者相距之大,相信是全球之冠。

香港醫療界用平價藥,原因非常多。私人執業方面,因為醫藥同流,醫生包辦配藥,在商言商,很自然會壓縮成本,除非是走高檔路線,醫藥費可以隨意往上調,否則競爭激烈,私人執業醫生一定在藥費方面節省,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用非原廠藥。

國際大藥廠在過去十多年不斷合併,藥廠的名字經合併後也愈來愈長,當併入四、五間之後,原來較小型藥廠的名字也就銷聲匿迹。在不斷兼併之後,主要的藥廠就是那幾家,漸成壟斷之局,而藥品開發成本甚高,所以原廠藥價錢昂貴。但在專利到期之後,其他藥廠就可以拆解其組成方程式,自行製造,價錢只及原廠的一成,甚至低至百分之二、三。而香港私人執業醫生為求擴大利潤,公營醫院大部分資源用於薪酬,所以都不能不光顧那些非原廠藥,一般估計,以價值論,原廠藥可能還佔四成,以數量論,原廠藥更少到一成。

因為有了這個大環境,香港自然衍生大量生產模仿藥品為主的藥廠,近月接連爆發問題的藥廠,多數是生產這些過期專利的模仿藥品。

如果經嚴格規管,這還不會是個大問題,因為嚴重疾病,才會對藥品的療效要求高,一般性的疾病,性質十年如一日,不必用最新的研發藥品。而就算模仿藥品在藥力上成效稍遜,也可以多加一點劑量,又或者延長一點療程,但一旦遇上重症,差一點就是差一點。

現時的問題,不是藥力差一點的必然後果,而是藥品有菌,又或者生產不善,錯漏百出,那就由非原廠的模仿藥變成劣質的有害藥品的問題,問題本身也變了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