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並非古時老百姓杜撰出來的妖魔鬼怪,根據歷史記載,在宋代,每年農曆大除夕,官方便牽頭搞「埋祟」的活動,熱鬧的程度比西方「萬聖節」有過之而無不及,由官兵與民間的藝人扮鬼扮怪,扮閻羅王、判官、門神、土地、灶神,以及捉鬼大師鍾馗和他的妹妹,組成千多人的驅祟隊伍,官兵全副武裝,民間藝人戴着面罩,由皇宮出發,一直巡遊到城門之外,象徵式把祟埋在泥土中。這樣嚴陣以待,可見這個祟並非等閒之輩。
其實早在周朝,民間已有守歲的習俗,當時並不叫守歲,而是守祟,吃過團年飯,就用火燃點竹筒發出聲響,驅逐妖魔鬼怪。小朋友睡覺前,家中長輩會用紅布,把金屬、石器、貝殼等吉祥物包好,分發給小朋友用來鎮壓年祟。對於那些未懂人事的初生嬰兒,長輩就會把這份壓祟禮物放在他們的枕頭底,然後燃點火把,徹夜不眠,守護小朋友,以免被祟取走魂魄或把小朋友嚇壞,這就是守歲的起源,後來守祟變成守歲。春秋戰國,老百姓開始用銅幣代替吉祥物,於是壓祟吉祥物就演變成壓歲錢了。在火藥和造紙發明後,就用鞭炮代替爆竹,由於鞭炮是用打仗的火藥來製造,所以又叫炮仗。
今時今日,家庭的守歲,變作官方或社團的子夜倒數,年三十晚的壓歲錢,也變成新年的利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