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到流鼻血,你有冇試過?別以為只有男士才會出事,踏入秋冬,男女老幼都有機會受流鼻血問題困擾!中醫稱流鼻血為「鼻衄」,屬常見臨床徵狀之一,可由不同疾病引起,但在乾燥的日子,最易出事。想防患於未然?原來多吃雪梨已經幫到手,一於聽吓中醫師的解釋吧!
流鼻血問題通常在秋冬兩季較易發生,因為當天氣變得乾燥、涼快,我們需要較多血液流經鼻腔,以保持鼻腔和暖濕潤,鼻黏膜的微絲血管容易充血。另外,天冷時,我們喜歡吃些較熱的食物,熱氣令鼻腔內的血液加速運行,若鼻黏膜天生較薄或之前曾經受傷,亦容易流鼻血。
醫學博士兼註冊中醫師陳玉瑜補充,若流鼻血問題嚴重,很可能是身體出了毛病。「在中醫角度,流鼻血的成因分為燥熱及虛弱,前者的表現為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女士更會有月經提前或倒經現象;後者則因脾胃虛弱而引起,徵狀為胃口差、腹脹、便稀、易倦等。若流血量多而不及時治理,可引致鼻黏膜萎縮、貧血、記憶力變差、視力不佳、免疫力下降,嚴重的話,更會出現缺血性休克。」
急救方面,流鼻血患者可能會出現擔憂、恐懼,而精神緊張會引致血壓升高,令出血加劇,所以親友應在旁安慰,盡量令患者保持冷靜,並以正確方法止血。陳醫師說:「鼻腔止血法有好幾個:一是『指壓法』,患者可用手指捏緊雙側鼻翼,或將出血側鼻翼壓向鼻中隔約10至15分鐘,亦可用手指橫行按壓上唇部位;其次是『導引法』,患者可把雙足浸入溫水,或把大蒜搗爛,敷在同側足底的湧泉穴上,達到引火下行的作用。若出血量少且出血位置在鼻腔前部,患者可用『冷敷法』,以濕毛巾或冰袋冷敷於前額和後頸位置,以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若患者久久未能止血,應及時測量血壓和脈搏,必要時予以補液,以維持生命體徵平穩;一旦出現休克狀況,更要盡快求醫。
因鼻衄多由肺燥血熱引起,想有效預防,就要從調節日常飲食入手。所謂「秋燥潤肺梨為先」,在中醫學上,梨是百果之宗,有潤肺、化痰、止咳、退熱、降火、清心、解瘡毒和酒毒等功效,多吃梨有助對付秋燥。與此同時,在煮食時加入蓮藕(連節)、甘菊花、蘿蔔汁、韭菜汁、龍眼肉、當歸、黃芪、花生衣、紅棗、槐花、綠豆等食物,也可收養生之效。
除此之外,經常流鼻血的人士要特別注重腸胃健康,建議多吃黑芝麻、香蕉、蜂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亦要減少進食辛辣、油膩、煎炸之物,以免熱毒上攻或炎症加劇。生活方面,戒煙與少飲高度白酒,對預防鼻衄也有幫助。
材料:鮮藕500克、蜂蜜30克
做法:將鮮藕洗淨榨汁約半碗,加入蜂蜜調勻即成。(每天1次,連服數天。)
功效:適合血熱鼻出血、咳痰帶血、咽乾咽痛患者。
材料:帶紅衣花生20克、紅棗20克、桂圓肉15克、淮山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帶紅衣花生和淮山泡浸1至2小時,紅棗洗淨後去核,把所有材料煮成粥即可。(每天服1至2碗,連服3天。)
功效:適合脾不統血、脾胃虛弱人士。
材料:黃芩12克、玉竹20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白茅根20克、生地30克、川牛膝15克
做法:所有材料以4碗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服。)
功效:適合胃經熾盛的鼻出血患者,即鼻中出血而量多,血色呈鮮紅或深紅,鼻黏膜色深紅而乾,多伴有口渴口臭、牙齦紅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等徵狀。
材料:鮮茅根1両、鮮蓮藕節3個、雪梨2個、海玉竹1両
做法:鮮茅根洗淨及切段;雪梨洗淨、切開及去核;藕節和海玉竹洗淨。全部材料加6碗水煮1小時,加少許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潤肺。
經常流鼻血的人士,可嘗試輕按以下穴位,有助止血。
位置: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做法:先讓患者坐下,用食指、拇指掐捏和擠壓穴位中心,之後患者把肩部肌肉向上提起3至5秒鐘,反覆3回為1次,每次間歇兩分鐘,發作時連做3次。
備註:孕婦忌用此法。
位置:鼻翼旁約1厘米。
做法:以食指按壓迎香穴,直至止血。若穴位準確的話,會有痠脹的感覺。
撰文:余彩瑜
攝影: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