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將至,有沒有想過趁機登高遠足呢!行山有益身心,又可親近大自然,是最健康的親子活動之一,但身為家長,必須顧及子女安全,事前沒準備,貿貿然出發,分分鐘會樂極生悲。三子之父黃浩聰(阿聰)是山野專家,不時帶着兒子們「挑戰」不同路徑,一於聽聽他的經驗分享,學習如何能安全地體驗行山樂趣吧!
阿聰自小熱愛大自然,三子分別取名護然、保然、佩然,寓意生活要崇尚自然,亦要懂得保護自然。雖然阿聰沒想過兒子會步其後塵,踏上越野跑之路,但閒時會帶同兒子一起跑步、行山,享受運動的樂趣。
「護然於兩歲時已開始行山,由難度最低的家樂徑開始,以鍛煉體能。隨着護然、保然的年齡漸長,能力漸強,我們便嘗試把行山路線的難度提高,要是遇到陡峭的山坡,我會拿出繩索,一邊繫在兒子腰間,一邊繫在我身上,讓他們借力。難度較大的山徑,不能逼小朋友行,只能作出鼓勵,每次完成路線所獲得的滿足感,能增強小朋友對行山的興趣與信心,所以現年9歲的護然和7歲的保然,即使要挑戰艱巨的路線,還是會比平日疏於運動的大人走得更快。」
事實上,居住在元朗的阿聰,除了會趁假日到附近的郊野公園玩樂,其太太亦會在平日帶護然及保然到公園做功課,找機會親近花草樹木,難怪兩個孩子都很喜愛在大自然奔跑,而且只鍾情於天然山路,不愛行用石屎鋪設的自然徑。「在行山的過程中,小朋友變得不怕流汗、不怕捱苦,還會面對各種問題,需要以自己的方法解難,從中可培養出堅毅、不怕困難的處事態度,這是書本中難以體會的。」
說到親子行山安全,阿聰認為首要提防小朋友失散,所以一家人出發,行走的先後次序要按成員能力編排,以一家四口為例,爸爸宜走在最前端開路,小朋友應在中間位置,媽媽則站到最後。起行前,家長記得叮囑小朋友緊跟大人步伐,不要亂走,並教導他們如何應對突發事情,例如一旦與家人失散了,而情況又許可的話,應留在原地等候,或走到最近的大路,向經過的「山友」求助。
其次,擦傷、扭傷是小朋友最常出現的行山意外,阿聰認為,一般普通擦傷毋須停止行程,只需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再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即可,反而扭傷要小心處理,傷勢輕微的話,讓小朋友休息一會仍可以繼續行走;如果情況較嚴重,則要考慮撤退,甚至應撥緊急電話求救。
裝備方面,阿聰建議大人帶一個輕便的背囊,最好附有求救哨子,因遇上意外,單靠呼叫,堅持不了多久;其餘必備用品包括水、乾糧、防曬帽、太陽眼鏡、頭帶燈,以及防水外套,後者可以禦寒兼擋雨,助你渡過險境。小朋友的裝備則不用太講究,最主要是水和乾糧。作為專業的越野跑手,阿聰會因應不同地形選擇鞋子,重點是有足夠的坑紋防滑,但他認為一般遠足行山只需穿着普通波鞋,已足夠應付。
第一次宜選家樂徑
在香港,有不同種類的行山路線可供選擇,阿聰建議第一次帶小朋友行山的家長可選擇家樂徑,一來難度較低,二來每500米就有一個標記處,不易走錯路,走失的風險極低。順帶一提,不少團體都會趁秋風起主辦行山活動,像現正接受報名的「華懋行2018」,於馬鞍山郊野公園舉行,設有一條簡單輕鬆的路線,參加者可以做善事之餘,亦可享受行山樂趣,參觀沿途的礦洞,了解礦洞的歷史。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張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