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沙洲藉收藏推動藝術發展

基於出身背景、個人經歷與審美眼光不盡相同,每個收藏家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收藏哲學,有人為了滿足對美的追求,亦有人視之為投資獲利的手段。對於藝術家林天行的兒子林沙洲來說,收藏是熱愛藝術的表現,亦可以為當代藝術家提供最直接的支援,所以於去年創立明畫廊,嘗試從不同層面推動藝術發展。

在藝術圈成長 見多識廣

在藝術圈長大的林沙洲,自幼便跟隨父親學畫,童年時已掌握基礎的藝術知識。16歲那年,因嚮往北京的人文風貌而移居當地,一住便是6年!「那段日子,因有機會與內地的藝術大師、畫廊主人和大學教授接觸,知識方面豐富了,對藝術的理解亦得以加強,並逐漸培養出收藏家應有的判斷力。其實學習藝術的途徑多的是,但書本上的知識以理論為主,很少涉及藝術市場的實際操作、藝術研究和作品鑑定等內容,只有透過與不同界別專家交流,才能更深入了解藝術。」回港後因從事畫廊營運,讓林沙洲能以管理者身份,學習與藝術家、收藏家相處,對本地藝術市場的認識亦隨之加深,再加上過去幾年策劃了多個不同展覽,漸漸認清自己的喜好與收藏方向。

父親畫作 成第一件珍藏

因近水樓台,林沙洲的首件珍藏正是父親的作品,他說:「小時候,我不知道父親是知名藝術家,及至接觸畫廊行業,愈來愈了解藝術創作,才意識到父親的成就,除了表現手法出色,其作品更獲得不少博物館收藏。好像我早期收藏的《荷花》系列,正好體現父親的功力,他以油畫的方式在宣紙上繪畫,待一層顏料乾透後,再在表面塗上第二層、第三層……藉此營造一種油畫沒有的透視效果。事實上,雖然每件作品都畫了20至30層,但只要仔細觀察,仍能清楚看到最底一層的筆觸,顏色鮮艷之餘,又毫不俗氣,是相當獨特的作畫方式。」

撐當代作品 讓畫家受惠

林沙洲坦言,當代藝術和新水墨藝術是其主要收藏方向,而明畫廊的設立更肩負起推動藝術發展的使命!「當代藝術的畫家依然在世,只要有收藏家購入作品,他們便可以受惠,始終藝術家都要生活,購買畫具顏料都需要資金,所以我傾向收藏當代藝術,希望有助於推動藝術發展。至於收購古典和近現代的作品,利益只會落入拍賣市場和收藏家手中,變相是一種單純的商業行為,與藝術發展的關係不大。挑選藏品時,我很重視藝術家的基礎技術,因為沒有良好的根基,就不會有理解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也無法以此為基礎,再加入其他觀念和想法。」

重個人風格 見畫如見人

在林沙洲眼中,每幅畫都是藝術家的自畫像,可透視其思緒、想法和情感,正如達利的作品,每一件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令人很易認出,而這種「見畫如見人」的標誌性是相當重要的。「我的藏品集中於中國和香港的作品,以北京藝術家陳淑霞的作品為例,雖然以山水為主題,但用上了當代少見的技法—先以油彩在麻紙上創作,再結合以火營造的燒焦效果,藉此呈現藝術家腦海中的影像,極具標誌性。本地藝術家方面,我很欣賞陳鏡田,其藝術根基相當好,畫作通常只有數種顏色,如《明山如鏡之三》只用上黑、白、藍三色,但作畫風格嚴謹,成功營造出令人駐足觀賞的靈氣。」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胡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