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一是「大暑」,正值「三伏」,是全年最熱的節氣。除了要提防中暑,亦應懂得養生,因中醫學有「冬病夏治」之說,只要在陽氣最盛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調養和治療,可望減低一些慢性疾病在冬季發作的機會。
天氣酷熱,一不留神就會中暑收場!原來在中醫角度,中暑有陰、陽之分,醫學博士兼註冊中醫師陳玉瑜說:「炎熱的日子,很多人會吹風納涼,加上經常以凍飲解渴,中氣內虛,令暑熱與風寒乘虛侵襲,導致陰暑。患者會有發熱、惡寒、無汗、舌質淡、苔薄黃、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徵狀,須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補充水分,亦可用藿香正氣散治療。陽暑則因烈日暴曬所致,病狀為大量出汗、頭暈眼花、口乾口渴、胸悶心悸、惡心乏力等,急救方法是把患者移到陰涼通風處,讓其服用藿香正氣水。病況嚴重的話,須立即送院救治。因體溫超過攝氏40℃,死亡率為41.7%,若超過攝氏42℃,死亡率更高達81.3%!」
除了生理上的中暑,悶熱的天氣亦會影響心情,導致「情緒中暑」。「大暑時節,高溫容易令人動肝火,繼而出現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情況,危害身心健康,可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會引發猝死,所以老年體弱者及心腦血管病患者要加倍小心,謹記『心靜自然涼』,盡量保持心平氣和。」陳醫師補充,炎夏養生,除了避免長時間暴曬或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亦可在三伏天進行天灸療法,藉此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扶正固本,調節臟腑功能,從而有效地控制和減少疾病的發作,而且它屬溫和療法,兒童、成人及老年人均可接受。
飲食方面,因暑濕之氣容易入侵人體,應選擇清熱解暑、化濕健脾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綠豆、茯苓、山藥、南瓜、冬瓜、西瓜、烏梅、番茄等。苦味食物亦不妨多吃,其作用包括解熱消暑、驅除疲勞、健脾開胃、增進食欲等,除了有助預防中暑,還帶有醒腦作用,有利人們恢復精神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值得一提,所謂「無病三分虛」,夏天應常吃益氣養陰的清淡食物,以加強體質,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金銀花25克
水鴨1隻
無花果2枚
陳皮10片(泡軟去囊)
鮮薑2片
水1,000毫升
鹽少許
1. 水鴨洗淨後,放入沸水煮5分鐘,取出備用。
2. 把水煮沸後,放入所有材料,改用文火煲兩小時,最後加鹽調味。
鴨肉有滋補、養胃、止熱痢、去水腫、止咳化痰等作用;無花果能消腫解毒;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此湯水可消除暑熱帶來的不適。
山楂 50克
鮮荷葉1片
排骨600克(汆水斬件)
烏梅2枚
生薏米50克
水1,000毫升
1. 山楂、烏梅和生薏米分別用清水洗淨、浸透。
2. 山楂、排骨、烏梅和生薏米放入瓦煲,加水煲至沸騰,改中火煲約3小時,再放入新鮮荷葉稍滾,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蓮葉清熱解暑,烏梅生津止渴,生薏米利水祛濕,山楂開胃助消化。
鮮荷葉1片
鮮竹葉2片(切碎)
金銀花3克
白菊花3克
水適量
所有材料以沸水沖泡10分鐘即成。
清熱解毒,消暑消炎,輕度中暑者適用。
薄荷5克
薏仁30克
綠豆60克
冰糖1~2湯匙
水800毫升
1. 薏仁、綠豆洗淨後,泡水3小時備用。
2. 薏仁、綠豆連清水以中火煮開,改小火熬煮半小時,加入薄荷、白糖後再煮5~10分鐘。
清熱解毒,可改善青春痘問題。
撰文:余彩瑜
攝影:方偉堅、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