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重令人倦識食解春困

雖然這幾天氣溫稍降,但其實大地已回春,而隨着氣溫回升,人體濕氣重,容易出現疲乏困倦、情緒鬱結等「春困」徵狀,如肺臟功能虛弱,情況會更嚴重,不妨參考中醫師的養生建議吧!

可影響肝的疏泄

在濕氣重的春季,人體若陽氣不足,容易被濕邪侵犯,導致脾胃運化失職,出現嗜睡、精神難以集中、疲倦乏力、腸胃問題等,中醫稱之為「春困」或「濕困」。註冊中醫師陳玉瑜解釋:「人體在寒冬下受到低溫影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和毛孔也隨之閉合,減少熱量的散發。進入春季後,氣溫提升,毛囊、汗腺、血管開始舒張,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使人體感到困倦思睡,總覺得睡不夠。除了疲倦,春困還會影響肝的疏泄,造成情緒異常或低落。」

首選易消化食材

陳醫師續指,春天養生應以平補、清補、食補為宜,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新鮮及易消化的食材為主,如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荸薺等;性味甘平而含豐富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的食物,亦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因此可多吃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對於春困徵狀較嚴重的人來說,可進行藥補,利用蓮心、山藥、百合、扁豆、紅棗等製成藥粥,有助驅除疲勞,增強精力。另外,烹調食材時,不妨多加葱、薑、蒜等辛味食材,同樣可祛濕醒腦。

食療參考

薄荷甘菊茶

材料:鮮薄荷葉約10片、甘草5克、菊花5克、太子參10克

做法:所有材料以2碗沸水沖泡10分鐘,濾渣後加適量白糖,調勻服用。

功效:解熱解毒,可改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風熱感冒等問題。

綠豆酸梅湯

材料:綠豆100克、酸梅50克

做法:所有材料加10碗水煮60分鐘,加入白糖後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健脾,其中酸梅含豐富有機酸,可平降肝火、滋養肝臟。

冬瓜赤小豆豬骨湯

材料:豬大骨500克、冬瓜800克、薏米50克、茯苓20克、赤小豆30克、枸杞15克、薑3片

做法:

1. 把冬瓜(連皮)洗淨後切塊待用;

2. 其餘材料洗淨後放進砂鍋,加12碗水以大火煮開,撇去浮末;

3. 轉微火煲2小時,在最後半小時加入冬瓜,關火前可加入少許鹽調味。

功效:薏米可健脾利水,茯苓可祛濕和胃,配以健脾的赤小豆與潤肺的枸杞,很適合春天飲用。

炒扁豆芡實淮山煲筍殼魚湯

材料:炒扁豆30克、芡實50克、淮山50克、筍殼魚約500克、生薑3片、瘦肉100克

做法:

1. 把藥材洗淨,稍浸泡備用;

2. 洗淨宰後的筍殼魚,以慢火煎至微黃(不煎亦可);

3. 把所有材料放進瓦煲,加入10碗清水以武火煲沸,再轉為文火煲約2小時,放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清潤可口,健脾祛濕。

春日養生小貼士

1.深呼吸

不時進行深呼吸練習,將力量集中在腹部,讓新鮮空氣從鼻腔進入並充滿整個肺部。簡單的動作已能為身體注入更多能量,亦有助清晰思考。

2.拉伸軀體

精神疲憊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彎腰駝背,此時宜坐直身體,做些擴胸運動,可頓時感到有所放鬆。另一做法是站起來走動一下,充分拉伸四肢和軀幹。

3.多喝水

當體內的水分減少3%,身體的能量就會降低15%,因此每天要飲足夠的水(1.5至2公升)以維持精力;若嫌白開水淡而無味,可加入蜂蜜或檸檬片調味。

4.做頭皮操

以雙手十指自然屈指並攏,指端自前向後、自中繞兩側,對整個髮際有力地劃摩10次;再依此順序有力地用指尖按壓3遍;繼而做短距離往返搔抓3遍(每個搔抓區抓5下);最後用十指緩緩按摩5遍。每天早、晚各做一遍頭皮操,可有效消除腦疲勞困倦。

5.按太陽穴

身體端正,情緒保持穩定,把手掌搓熱後貼於太陽穴(位置在顳部的眉梢與目外眥之間),稍稍用力,順時針轉揉10至20下,逆時針再轉揉相同的次數(次數多少可按照大腦的疲勞程度而調整),可給予大腦良性刺激,解除疲勞,振奮精神,並有助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6.早睡早起

良好的睡眠,可使人體得到調整和補充,因此春天應盡量避免熬夜,以免誘發或加重春困。

撰文:余彩瑜

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