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將至識食助驅寒

下週六是大寒,而近日氣溫驟降,可有發覺自己的手腳冷冰冰,即使多穿幾件厚重的衣物,仍無法改善?據中醫師指出,身體冰冷有可能是受脾胃虛弱、腎陽不足、血氣流動失調等因素影響,懂得在飲食方面着手,適當地補充暖身食物,自然能抵禦寒氣的入侵。

脾胃虛弱令陽氣不足

當氣溫下降,身體感到冰冷是常見現象,據大醫堂中醫診所王鈺興醫師解釋,人體的陽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推動力,它會因應「秋收冬藏」的規律,在冬季處於收藏狀態,以蓄積能量,人體的新陳代謝會因為陽氣收藏而減慢,氣血循環不如夏天時旺盛,所以手足較易冰冷,又因沒有足夠陽氣為有傷患或不適的身體部位保暖,該部分的皮膚溫度亦會較低。「我們的身體和暖與否,除了要看陽氣是否充裕,還要考慮陽氣能否暢順流通,這又與脾胃功能有關,因為脾胃負責消化食物並產生氣血,當脾胃虛弱,氣血生成減少,陽氣便不足以送達四肢末端,導致手足易冷,亦伴有胃納欠佳、胃脘冷痛、神疲乏力等徵狀。另外,老年人與長期情志抑鬱者,身體較易出現冰冷狀況,前者是受腎陽不足影響,並伴有腰膝痠冷、小便頻密且清長、體倦嗜臥等徵狀;後者的血氣流動失調,容易鬱結於內而不能外達於四肢,這類人的手足易冷,但軀幹和暖,臉上會經常長出痤瘡。」

氣鬱體質不宜食羊肉

要給身體保暖,可從飲食方面入手,當天氣寒冷時,應盡量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如雪糕、刺身、凍飲等,多吃熱食,亦可於煮食時加入生薑、栗子等食材,提升保暖功效。王醫師說:「生薑性質溫和,味辛,入肺、脾、胃經,有祛風散寒、溫中止嘔等作用,進食少許已有助改善因外感寒邪引起的怕冷,或胃寒引起的嘔吐;建議把生薑搗爛榨汁,或跟紅糖煲水內服,皆有暖身的作用。至於被譽為『腎之果』的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等功效,有助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反胃、泄瀉、腰腿乏力等徵狀,亦是冬天適用的暖身食材之一。」不少人會趁天冷時進食羊腩煲,王醫師表示,羊肉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效用,確實可以改善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的畏冷狀況,但由於羊肉的溫補作用較大,如屬於氣鬱體質引致的手足冰冷,則不宜食用,否則有可能誘發咽痛、痤瘡、口腔潰瘍等「上火」徵狀。

寒氣容易由腳部入侵

注意日常飲食之餘,王醫師亦建議大家多做運動,最好於早上起床後進行急步走、原地跳躍等簡單動作,以收暖身之效,或讓頸、背接觸陽光,藉此補充陽氣。除此之外,中醫學有「寒從腳下起」的理論,雙腳位於人體最下部,屬陰,寒氣容易由雙腳入侵人體,所以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而泡足正是保暖方法之一。現代醫學又認為,雙腳離心臟最遠,加上重力作用,令腳部的血液供應相對較慢,利用熱水泡足,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驅散寒邪,以達到暖身作用。泡足的水溫應為攝氏40度左右,略高於體溫,熱水浸過腳踝,約浸泡20分鐘後,擦乾雙腳,並注意保溫。值得一提,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足,以糖尿病患者為例,若合併周圍神經病變,四肢末端對冷熱的感覺會減弱,容易因水溫過高而傷及皮膚;患有靜脈曲張或動脈硬化的人士,因血管功能不全,血管壁過厚或過薄,同樣不宜泡足。

暖身食療提案

杞子紅棗番薯粥

材料:杞子15克、紅棗15克、雞蛋1~2隻、生薑3片、番薯1條、白米適量

做法:番薯去皮切粒,紅棗去核切絲,連同生薑及白米煮成粥,再加入杞子、雞蛋攪拌均勻,煮沸後即成。

功效:番薯粥補中暖胃,加入杞子及紅棗,可滋養氣血。

五指毛桃烏雞湯

材料:五指毛桃30克、栗子30克、腰果30克、紅棗15克、生薑3片、烏雞1隻

做法:烏雞洗淨切塊後汆水,加入所有材料煲2小時即可。

功效:五指毛桃能補肺行氣,腰果及栗子可健脾補腎,加入可滋陰補虛的烏雞,性質溫和,老少咸宜。

蘿蔔紅豆鯉魚湯

材料:白蘿蔔250克、紅豆30克、白扁豆30克、淮山15克、陳皮1角、生薑3片、鯉魚1條

做法:把鯉魚內臟去掉並洗乾淨,兩面稍煎,加入適量的水及其餘材料,慢火煮1小時即成。

功效:白蘿蔔下氣消食、除痰潤肺,紅豆、扁豆及鯉魚則健脾利水,適合氣鬱怕冷而有濕困人士服用。

杜仲巴戟羊肉湯

材料:杜仲15克、巴戟15克、杞子15克、龍眼肉15克、羊肉250克

做法:羊肉切塊後汆水,加入所有材料及適量清水,煲2小時即成。

功效:杜仲及巴戟可補肝腎、強腰膝,杞子、龍眼肉能滋補陰血,羊肉則溫中補虛,腎陽不足人士適用。

撰文:余彩瑜

攝影: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