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執長片導筒譚惠貞的青春夢

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跟朋友到公園通宵聊天、為歌唱比賽努力苦練……青春,讓我們有本錢去盡情任性、放膽嘗試、做自己而不怕輸。正如首次拍攝長片的譚惠貞,讀大學時已不斷嘗試以各種身份實現創作夢想,其得獎作《以青春的名義》便透過一個少年愛上老師的故事,展現她對青春和愛情的想法,用一次執迷不悔,給青春留下一個難忘的烙印。

詩一般的創作

「如果用一種文學體裁來形容《以青春的名義》,我覺得它是一首詩,雖然這部電影不是史詩式的戰爭故事,也不屬於商業大製作,但會像詩一樣,慢慢流入觀眾的心。」曾以筆名「藍天」推出小說的譚惠貞,夢想投身電影行業,但離開校園後,遲遲未能找到合適工作,後來考入了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認識了啟蒙者譚家明導演,又成功以短片《野犬與貓咪》獲得鮮浪潮學生組別最佳創意獎,總算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她說:「畢業後,曾為電影《掃毒》和《危城》擔任編劇,又參與了林超賢的大製作《湄公河行動》,不但令我對行業運作的了解有所增加,在拍攝現場跟副導和演員交流,亦令我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我來說,這些經驗是不可多得的磨練。」

以師生戀為主題

自言喜歡動作電影的譚惠貞,一直希望創作一個關於青春的文藝故事,得悉當局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她便着手把讀書時期創作的短片改編成長片劇本。「那齣短片是一個以戀母情意結為主題的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每天晚上都會跟蹤一個疑似母親的女人,《以青春的名義》便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再發展成一部關於師生戀、戀母情意結和婚外情的電影。」雖然她的創作最終獲得「計劃」提供資助,能夠順利開鏡拍攝,但仍要面對製作資金不足的困境,令她承受了極大壓力,她說:「我很怕自己會拍了一套爛片,也不想浪費專業團隊的一番心血,這些壓力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的健康,甚至出現肚瀉、脫髮等情況,幸好在多位前輩的協助下,總算應付了這個難關。」

靈感來自朋友

《以青春的名義》講述16歲少年張子行(吳肇軒飾)自母親離去後,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在學校泳池救了代課班主任葉若美(劉嘉玲飾),後來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知道了對方丈夫有外遇,為了幫助這位老師,他報讀了小三李菁開辦的跳舞班,再把學回來的舞蹈傳授給她,兩個寂寞的人,就在這段相處中漸生情愫。譚惠貞坦言,師生戀的靈感來自中學時期的一位朋友,她說:「當時這位同學愛上自己的老師,但始終無法表白,這種狀態令她十分痛苦,我希望能寫下這種感覺。事實上,我認為『青春』就是在不傷害人的情況下,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所愛的人,不必在乎道德眼光和社會枷鎖,這部電影展現了我對『青春』的想法,希望每個人也可以一生青春。」

做回自己最重要

或許很多人視師生戀為禁忌,譚惠貞卻有另一番見解:「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是非、有批判,但這個世界已十分污濁,最重要是可以做回自己,有段開心的人生。我不是要宣揚師生戀,但說到尾,一段關係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與其他人無關,如果那份愛是偉大的、善良的,便值得堅持下去。」故事以外,譚惠貞也很着重細節的處理,而受到波蘭導演Jerzy Skolimowski的作品《Deep End》所影響,她選擇了泳池作為影片的主要場景。「《Deep End》描寫一段在泳池發生的忘年戀,巧妙地以『水』來推動角色的情感,我則認為『水』能夠改變男女之間的情慾,因此片中加入了多場泳池戲,並藉此表達男女主角的感情沒有浮上水面。只可惜,受制於資金和器材,一些原本想於水底拍攝的鏡頭未能拍攝,留下了一點遺憾。」

PROFILE

80後電影人,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電影藝術系,早年曾以作家身份出版小說,首部短片《私戀失調》成為第一屆香港聾人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另一部短片《野犬與貓咪》亦獲得鮮浪潮國際短片比賽最佳創意獎;出道後,先後參與了《掃毒》、《危城》與《湄公河行動》的編劇工作,2016年成為第二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得獎者,並正式開拍首部長片《以青春的名義》。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