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創作,很多時都沒有實際形態,或許會令人感到晦澀難懂,但這種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出現的表達手法,在歐美地區一直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注目,更孕育出不少大師,如Jackson Pollock、Wassily Kandinsky等。對意大利收藏家Alberto Annesi來說,抽象藝術是一種以情感主導的創作,雖然它在中國的發展屬於遲起步,但作品有特色,具有極大升值潛力,因此在收藏以外,他亦會透過各種畫廊活動,令更多人關注中國的抽象藝術。
抽象表現主義是指創作時只抽取事物內在的本質,而不是模仿其外在形態,是一種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這種特性令Annesi十分着迷,他說:「我們不用刻意去理解抽象藝術,只須用心感受當中的情感,即使這類作品不像肖像畫和風景畫,沒有確實的形態,但每個觀眾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得着,是十分個人的藝術創作。」90年代初,當時仍是一名電訊工程師的Annesi,在偶然機會下,購入了一位意大利藝術家的作品,令他踏上收藏家之路,他說:「還記得那是一位超過80歲的藝術家,畫作結合了抽象元素,描繪了兩個蝴蝶似的圖案,予人一種飛向自由的感覺,雖然它不是一件價值不菲的作品,卻令我對藝術產生了興趣。」自此以後,Annesi開始鑽研各式各樣的藝術知識,並透過從事藝術買賣的好友Franco Savadori,認識了藝術市場的運作,後來他索性辭去工程師的工作,與Savadori合作開辦首間畫廊。「當時我們以現代歐洲藝術和戰後歐洲藝術為主導,但一直沒有與藝術家直接聯繫,只會從收藏家、拍賣市場和藝博會中物色心頭好,但受資金所限,以致未能購入大師級傑作。」
數年後,Annesi與Savadori在烏甸尼(Udine)成立了第二間畫廊,開始嘗試與各地藝術家合作,甚至主動發掘一些具有潛力的中國抽象藝術品,然而,當時中國藝術在歐洲地區並未受到關注,令他們有了開拓亞洲市場的想法,他說:「2010年,我首次來到香港,參觀了類似Art Basel的藝術博覽活動,令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活力和可能性,遂決定來港發展。」結束了意大利的畫廊後,二人於4年前創立了「香港芳草地當代藝術」,並專注於探討和推廣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
早於20世紀初,抽象藝術已於西方萌芽,但在中國的發展受到文化、政治、學院教育等因素影響,於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才正式起步,亦欠缺一套有系統的研究和梳理。Annesi認為,中國抽象藝術家大致上可分為3代:第1代於20年代出生,這批藝術家通常在外國留學,以趙無極為例,27歲遠赴巴黎深造,受西方藝術滋養,成功把中國傳統技法跟抽象表現手法結合起來,創作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值得一提,這個時期的作品於近年不但頻頻亮相拍賣會,價格更是屢創新高,尤其是趙無極的作品,像一幅名為《29.01.64》的油畫便於早前舉行的一場本地拍賣會上創下超過2億港元的破紀錄成交價!由於價格高企,他一直未有機會收藏,只能購入其版畫創作。
至於第2代是3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他們多在台灣修讀藝術;第3代則是50年代後出生,大部分是在內地學習和成長,近年開始受到市場關注,相對上,作品有較大的升值潛力。以1957年出生的袁佐為例,其作品帶有中國傳統的空間韻味,又結合了西方的抽象元素,並擅長透過色彩運用,表現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Annesi說:「為了傳達正面信息和感覺,袁佐的作品顏色豐富,甚少用上黑色,希望藉此展現生命的快樂,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熱情和能量。」袁佐以外,毛栗子亦是Annesi十分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他說:「毛栗子在90年代曾旅居法國,而藍色是法國的顏色,所以他的近作多以藍色為主導;另一方面,雖然他的作品屬於抽象風格,卻令人聯想到風景和花朵,成功以抽象方式展現中國的傳統技法……」其實上述的中國抽象藝術已逐漸受到市場關注,只是在香港仍未普及,甚至只有芳草地當代藝術是100%專注於抽象藝術,因此對Annesi來說,要在香港進行抽象藝術的推廣,將會是一項充滿難度的挑戰。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陳世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