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是日本夏季文化三寶之首——風鈴、團扇、涼麵。每年盛夏,都舉行「風鈴祭」,這個「祭」,並非拜祭,而是節日的意思。日本風鈴,是唐朝期間,僧侶來中國學佛時帶回日本的,本來仿照中國廟宇,把風鈴掛在佛殿、佛塔檐下四角,風鈴發出的叮咚聲,似是訴說人生「空、苦、無常、無我」的佛法。沒想到在日本,卻有新發展。
岐王發明的碎玉音樂風鐸,演變成預報天氣的「占風鐸」,「占風鐸」演變成有警示作用的風鈴,開始時,風鈴只掛在皇帝的「秘書處」——學士院,這是高度機密的地方,風吹鈴響,提醒「閒人勿近」;後來,一些高規格的官府,用風鈴代替守衞的士兵;而唐代崇佛,寺廟也掛風鈴。當時,民間是不許掛風鈴的,直到風水師運用風鈴化煞,風鈴不知不覺就在百姓家中出現。這是岐王始料不及的。
岐王李隆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精通樂韻,他把碎玉掛在御花園的竹林以及奇花異卉上,每當風過,碎玉發出的音韻,比宮廷音樂更好聽,遇上雀鳥在花枝鳴叫,連御用音樂家李龜年也陶醉。杜甫有一首詩,寫史安之亂,楊貴妃死,李龜年的落泊生涯:「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小小一個風鈴,竟成為中國文化、歷史、宗教、玄學的載體,真是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