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麟x梁婉珊為愛女Say Yes

新手爸媽教導小朋友時,腦海中總有十萬個問號出現,但對於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James)及精神科專科醫生梁婉珊(Sandy)而言,經營親子關係是一件樂事,皆因平日經常面對行為有問題的兒童,習慣了解決問題,並從中獲得啟發,所以夫婦二人早已在育兒方面取得共識,希望女兒Natalie能快樂地成長。

讓小朋友作主導

在家長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寶,總希望把最好的物質留給小朋友,但James和Sandy均認為,父母能從小管理好孩子的情緒,才是最好的禮物,因為情緒控制得好,解決困難的能力亦較高。James說:「要令孩子的情緒控制得好,必須在6歲之前做起,而且讓小朋友做主導(Child Lead)是很重要的,即是提供一個Yes的環境,譬如孩子只有兩、三歲,處於探索時期,很想跳躍、觸摸物件,或試探自己的能力,父母應安排適當的場合,令子女的需要得到滿足。舉例,小朋友想在梳化跳躍,爸媽別要只說『不准跳』、『那樣不對』,應該提供一個Yes的環境,可以說:『你可以跳,但要落地上跳。』;又例如夜深了,小朋友還想看書、玩耍,爸媽不妨這樣說:『你可以玩,但明天才玩。』」

諒解包容利溝通

Sandy附和說:「小朋友活在一個Yes的環境,有助控制情緒,亦有利建立正面性格。以女兒Natalie為例,她是個自主的小朋友,很多事情都想自己決定、自己去做,包括進食、穿衣服等,當然在這個階段,她一定會做得不完美,但我們仍選擇讓她活在一個Yes的環境,並在生活細節上作出配合。有些家長覺得小朋友做得不好便替他做,其實這樣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Sandy又認為,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建基於父母是否能給子女提供一個接納的環境,如父母能諒解、包容子女,那麼日後子女即使做了錯事,也敢於跟父母傾談,而只有這樣,父母才有機會可以與子女進行溝通,甚至去改變子女一些錯誤的價值觀。

親子時間要足夠

相信許多家長都會同意,親子之間有一段親密關係是非常重要,但同一時間又會疑惑:「每天應預留多少時間給孩子才是足夠呢?」James強調,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一定要多,量夠才能提升質素,因此不妨主動問孩子「夠不夠」,須知道小朋友對父母的需要,不論是生理上抑或心理上,永遠比家長想像的大,甚至是24小時都需要父母關注。然而,許多在職父母會把工作、壓力帶回家,犧牲了與子女溝通的時間,同為在職家長的James說:「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裏,有時也會覺得疲累,這時太太就會幫忙接力,因我們清楚知道,絕不能把負面情緒轉移到女兒身上,所以我會建議,夫婦之間要互相補位。」

活得快樂最緊要

另外,James提醒家長,別因為「贏在起跑線」的想法而令子女「輸了一世」:「曾有個小一女生每天都要上興趣班,她來到中心時,表現得好拘謹、不敢觸碰任何物件……有天,我女兒來到中心,她四圍觸摸,女生的媽媽問我:為何Natalie如此好奇,跟她的女兒不同……其實是女生的媽媽一直不放手讓女兒試,她便一直退縮、缺乏自信,後來更不願上學。我建議家長應認真觀察小朋友的喜好,因應其興趣,給予自由發揮的機會,切忌過分催谷。」Sandy直言,家長過分催谷,小朋友或能掌握一點技術,但不能享受學習過程,上興趣班變成一項任務,那便會失去學習樂趣。「對於Natalie的未來,我倆看得很簡單,只希望她活得快樂、做回自己就夠。」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