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全球關注焦點,作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年輕人,如何面對這個棘手議題?月前有綠色建築組織舉行中學生英語環保演講比賽,事前大會更安排工作坊,加深學生對氣候變化、綠色建築及社區環保工作的認識,並學習英語演講技巧,積極備戰。英華女學校的參賽學生,以膠樽作演講題材,從生活細節為環保發聲,再憑着由回收物料製成的精美道具加強演講的吸引力,最終勇奪最佳演說獎。得獎固然值得高興,但對學生終身受用的,相信是未來日子更積極地實踐環保。
由建造業議會及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合辦的「香港綠色建築週」,透過一連串節目,將綠色建築的概念全方位滲入社區。月前17位熱心環保又滿腦點子的中六學生,組成6支隊伍,參與其一焦點活動—「全城綠活」中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以「齊齊行動紓緩氣候變化」(Act On Climate Change - Together, Now!)為主題,並於國際級綠色建築盛事「2017年度香港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期間,向評判團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綠色建築專家講述他們對抗氣候變化的建議。英華女學校隊伍(成員包括潘愷翹、王梅、陳曉盈、禹星怡及郭泳琪)最終勇奪最佳演說獎。
得獎反而是其次,參賽其實另有「特殊目的」,該校副校長周小鳳說:「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有機會在一眾綠色建築專家組成的評判團面前演講,不但讓同學與國際接軌,更讓業界聽到年輕人的聲音。任何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議題,都值得同學參加。」
學生深明,環保要從生活細節着手。陳曉盈說:「見到街上不少人選購膠樽裝飲品,飲完即棄是一個問題,重用又可以重用多少次?膠樽或會釋出一些有毒物質,不宜重用。就算回收,當中亦涉及不少問題。無論如何,這類膠樽確是一種浪費。」王梅說:「我比較喜歡水上活動,看到水上漂浮的膠樽,對環境及生態都構成一定的傷害,也感到心痛。最後我們決定以用完即棄膠樽為演講題材,藉此推廣環保。」
大會規定每隊有4分鐘的時間演講,演講這部分交由陳曉盈及王梅負責。準備講稿期間,她們面對一個挑戰:如何在大量資料中作出取捨?「Cut稿」的重任就落在潘愷翹身上:「學校有足夠的參賽人數,但我亦想參加,幸得大會彈性安排,讓我以後援身份參與其中。隊友落力搜集資料,對她們來說每項資料都很重要,未必忍心作出取捨。反之我這個旁觀者就會較『狠心』,在短短的時間內把重點逐一連結起來。」
比賽期間,大會不容許運用任何電腦輔助工具,如PowerPoint等。如何令演講更具吸引力?這班學生想到運用回收物料,如紙皮、膠樽、禮物紙等製作道具。禹星怡及郭泳琪主要負責相關工作,禹星怡說:「其中一個大魚造型的道具,當你揭開其腹部,內有5個寫着1至5的方格,打開方格便是相關的環保資訊。如『1』的方格,裏面寫着:『每年我們使用的1億噸塑膠中,至少十分之一,最終會留在海洋。』」郭泳琪說:「我們亦設計了一個手機程式App,只要掃描相關的QR Code,便閱讀到一些環保知識。比賽當日,不少在場人士紛紛下載該App。」
周副校長說:「鼓勵學生參賽,並非為了得獎,而是希望她們走出『Comfort Zone』,進入現實世界,當中一定有所得着。」學生坦言,自從比賽後,她們更加盡力實踐環保,如面對酷熱天氣時,會多反思開冷氣抑或風扇;外出時,又會身體力行帶備水樽,同時亦不忘向家人灌輸相關資訊。
撰文:黎雅麗
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