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空洞帶點兇狠,步姿僵硬卻有節奏,聲嘶力竭流露飢渴……1968年,「喪屍片之父」George A. Romero拍攝了《活死人之夜》,不但重新定義喪屍的特性,更成功在全球掀起喪屍片熱潮!
在香港,雖然不乏喪屍迷,可是以喪屍為題材的影片始終不多,難怪近日一齣打喪屍電影成為了話題作,內容改編自本地年輕作家余兒的同名小說,透過3個發生於不同地區的故事,打造出充滿本土色彩的「喪屍觀」。
「創作就像蝴蝶拍翼,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整個世界。」熱愛創作的余兒,10多年前便開始從事漫畫編劇工作,曾參與製作《少林寺第八銅人》等熱門漫畫,可是本地漫畫業的運作模式一向由主筆或出版社主導,編劇的角色只是協助主筆,限制相對較大,余兒說:「很多時主筆和出版社都會預先定下故事的大方向和脈絡,編劇只能在框架中創作,有很多故事並非我最想寫的,所以我嘗試以小說為創作媒介。」
2009年,余兒推出了首本小說《九龍城寨》,雖然故事仍是港式漫畫常見的技擊主題,但因創作上少了限制,可以加入幽默、友情、愛情等元素,後來他又和漫畫家雪晴合力創作了愛情小說《那年五月,他和她遇上了》,嘗試創作不同類型的題材,為日後挑戰喪屍題材鋪路。
「小學時已迷上喪屍電影,看過不少經典作品,像《活死人之夜》、《喪屍出籠》、《生人勿近》等,後來看過《80分鐘死亡直播》和《索女·喪屍·機關槍》等新世代作品,認識到題材的可能性。驚慄電影《霧地異煞》和《屍營旅舍》亦令我對故事創作有了另一番體會,前者的節奏處理很出色,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交代劇情,只用了一句說話來解釋事件,令電影的氣氛很緊湊;後者加入大量美國B movie元素,雖然是導演的個人喜好,卻為影片增添爽快感,因此我也希望在創作中加入自己喜歡的元素,看看有甚麼化學作用。」
余兒坦言,決定了主題後,有很多橋段想寫,但始終想創作一個貼地的故事為目標,後來負責插畫的小學同學Faminik提議用小學生活為故事背景,因此《今晚打喪屍》的場景設定在富山邨的一間小學,並採用了雙主角的故事模式。
喪屍故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The Walking Dead》式,情節相對暴力血腥,在絕望的環境下,人類往往比喪屍更恐怖,藉此探討人性的陰暗面;另一類是《Zombieland》式,故事加入大量笑位,恐怖感相對較低,但情節發展可以更瘋狂。
余兒說:「《今晚打喪屍》講述以詠良為首的數名年輕人,因為參加舊生聚會而回到昔日的小學,怎料校園變成喪屍集中地……表面上,故事採用典型格局,骨子裏卻玩味十足,當中有很多角色都是香港常見的市井人物,以毒男詠良為例,參加舊生聚會是為了重遇昔日女神,但當他發現女神變了肥婆後,態度便180度轉變,希望這些角色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為了令角色更立體,余兒在續作《旺角大血拚》中,嘗試以不同角色的第一身推進故事,呈現主角們的主觀想法,以增加角色的層次感。
余兒又認為,每個地方都應該有一套獨特的喪屍觀,以日本片《喪屍末日戰》為例,喪屍殘留了部分記憶,會不停重複生前常做的動作,反映日本人對生與死的想法。為了建構香港獨有的喪屍觀,他在故事中加入大量本地元素,有經典角色殭屍先生,也有身穿裙褂的喪屍新娘,還有手拖行李箱的自由行喪屍,加上背景取材自真實存在的地方,不但令讀者更容易投入故事,亦反映了香港當下的社會面貌。
兩集《今晚打喪屍》相隔了3年,期間香港經歷了重大變動,亦影響了余兒的創作心態:「坦白說,創作《浴血富山邨》時,純粹想創作一部好看好笑的小說,但創作《旺角大血拚》時,或多或少受到大時代的影響,主角們的態度,某程度反映了自己的看法。」
事實上,故事中的主角勇於面對喪屍的侵略,就算到達了安全地方,亦不會安於現狀,在必要時挺身而出,這種態度或許是余兒對港人的寄語。
值得一提,《今晚打喪屍》不但改編成電影作品,余兒亦邀請了漫畫家葉偉青繪製漫畫版本,這是本港少有由編劇主導的漫畫作品,而且它的題材、畫風、排版與釘裝模式都與傳統港漫有很大分別,余兒說:「今年初,我參與了法國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發現原來世界各地的漫畫都有精品化的趨勢,其實近年港漫市場已愈來愈細,必須注入新的想法,才有機會繼續發展,因此我們嘗試以全新形式製作漫畫,期望能為市場帶來衝擊。」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