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提升通識成績

於2009年,教育局實施了334新學制的教育改革,通識科成為了香港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但由於通識科範圍廣泛,要求學生「統統都識」,令同學難以掌握溫習要點,影響考試的合格比率。有中學校長認為,要改善通識科成績,除了需要一套有系統的教學法外,亦要增加同學的學習動機,再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和討論,令同學掌握相關技巧。

妥善分配資源

香港教育行政學會副主席黃兆雄校長表示,學習通識不能死記硬背,要透過不同類型的學習和討論,加強學生的「ABC」(Awareness、Broadening、Critical Thinking)。為此,學校要做好銜接的準備,不要到學生升讀中四才面對,可以先在初中教授基礎知識,中二開始以相對簡單的專題研習代替功課,這樣不但可以令同學更容易適應高中通識科的學習模式,老師亦不用再花時間解釋課程的要求和學習要點。黃校長亦指出,學校需要妥善分配資源,例如增設通識教室,讓同學互相討論課題,並自由使用資料電腦。

葵涌循道中學通識科科主任溫家輝補充,學校亦可以按需要和進度,把學生分成數人的小組,再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他說:「因應課程內容,分組形式可以是同質分組,亦可以是異質分組,同時課程需具備彈性,在教科書以外,亦可以加入生活化和具有時事性的內容,例如以『港男港女』的話題來討論性別定型課題,或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新聞來探討全球化趨勢,透過這些有趣個案,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

舉辦參觀活動

黃校長認為,同學如沒有相關經歷,在理解課程內容時會有一定難度,因此學校應增加通識教育的資源,嘗試與社會服務處等機構合作,舉辦不同類型的參觀或體驗活動,黃校長說:「過往我們曾帶同學到寮屋參觀,並安排派飯等義務工作,令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貧窮,另外,透過和寮屋居民的溝通,同學亦可以加深對香港社會問題的了解。」

除此之外,部分課題如政治和內地環保等,與現今青年人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習時難免會感到不切身,大大降低了學習動機,溫家輝說:「舉辦相關的交流和參觀活動,同樣有助提升同學對這類型課題的興趣,以政治課題為例,學校可以帶同學到立法會參觀,透過導賞和與議員對話,令同學能夠從不同角度了解相關資訊;內地環保方面,則可以推薦同學參加內地的交流團,再安排參加者在活動後回校分享旅程經驗,藉此吸引同學主動學習。」

活用智能設備

參觀以外,學校亦可以舉辦電影欣賞活動,如放映《十年》等具話題性,而且涉及政治討論的電影,之後再與同學從不同角度討論相關議題,溫家輝說:「雖然同學或許未能成為選民,但學校可以舉辦一些民間投票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同學的公民意識,過程中同學亦會主動進行資料搜集,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對政治的了解。另外,在午飯時間舉辦辯論比賽,同樣有鼓勵作用,可加強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除了要多看書和閱讀報章外,溫家輝亦鼓勵同學善用智能設備,他說:「現時的智能電話十分方便,同學可以在乘搭交通工具時瀏覽新聞網站。另外,考慮到年輕人使用社交網站的頻率,我亦會鼓勵同學追蹤不同界別的名人專頁,令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了解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讀報方面,溫家輝認為同學不能只看新聞內容,亦要多看專家和作家的評論,了解不同立場的想法,藉此建立批判性思考。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