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SUNDAY FARMER一嘗春耕樂

台灣有句諺語:「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春分是廿四節氣之一,古時農民通常會在春分前後把秧苗插於水稻田,期待有個豐收的秋季……來到今天,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仍會把「粒粒皆辛苦」掛於嘴邊,但對於耕種的認識又有多少呢?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給刻板的生活帶來改變,一於趁春回大地,化身Sunday Farmer,嘗一嘗農耕體驗吧!

親嘗插秧滋味

曾幾何時,新界遍布農地,如今已買少見少,幸好偏遠地區仍有一些悠閒農莊,讓大家有機會體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像位於粉嶺鶴藪的綠田園基金,有感香港的稻米種植業式微,遂於3月尾發起「秧秧大稻.好米生活節」活動,希望把本地的種稻文化傳承下去。「早造插秧」是活動的重點項目,參加者可以認識傳統稻米栽種農具,亦可以赤腳踩入水田,體驗彎身插秧的滋味;附加節目包括動手於田裏清除福壽螺、製作禾草小手工,以及利用有機稻米炮製芝麻糊。想進一步感受好米、好生活的含意,可參加「稻米種稙工作坊」,親手以鹽水、雞蛋篩選出健康飽滿的稻米種子,學習浸穀催芽起秧及剷秧。此外,手作愛好者可參加「稻禾手工扇×禾草再造紙」工作坊,以稻草製作獨一無二的手工扇,利用禾草及大自然素材製作再造紙,以及親手搗米打粢粑,細嘗傳統農民在節慶時必做的宴客美點。

認識有機耕作

除了綠田園基金,鶴藪一帶尚有多個農莊,好像山林農場,同樣擁有一片綠油油的田地,並種有當造的生菜、油麥菜、甘筍、香草等農作物,導師會與遊人分享耕作心得,講解何謂「有機」,大小朋友更可親身落田,體驗播種、施肥等樂趣,甚至可摘下各式時令蔬果回家享用呢!場主推崇「魚菜共生」概念,並於農場打造出一個自我循環系統,即魚兒排出的糞便會經細菌過濾,繼而成為植物的養分,而植物又可濾淨水源回歸魚池。這套系統勝在環保,亦毋須外加化肥,減低傳統土耕有機會受土質或水源毒染的風險,農作物自然長得更健康。農莊提供導賞團,講解箇中原理與效益,大家不妨參加,獲益良多。此外,每年6月至9月,農場將出產不同種類的瓜果,如西瓜、青瓜、節瓜、冬瓜等,遊人可於場內即摘瓜果,把至Fresh的飲食體驗帶回家。

周邊去處

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西北邊陲的鶴藪,除了是悠閒農莊的集中地,附近更有一條沿水塘闢建的家樂徑。該路徑由大石砌成,平坦易行,途經多條石澗及一個實驗樹林,景色不俗,很適合一家大小前往。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莫文俊

部分相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查詢:2674 1190(綠田園基金)、3542 5231(山林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