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發展學術與體藝並重

近年家長愈來愈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為了贏在起跑線,紛紛催谷他們學習,造成小學生的補習風氣更趨盛行。然而被喻為「快樂校園」的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校長吳永雄則認為,發掘學生的個人潛能更重要,家長重視子女的學術表現之餘,亦應與體藝發展取得平衡。

發展興趣集中培訓

現時大部分中學收生都不會只看成績,想學生脫穎而出,就不能忽視他們的體藝發展。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校長吳永雄(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籍副秘書)一向重視同學的才藝發展,秉持「一身多體藝」的教學信念,他認為:「每個學生都各有潛能,無論是學術,抑或是體藝方面,學校都希望幫助他們發掘這些專長。」他又建議︰「學生在初小的時候可以涉獵多些課外活動,發展兩至三項興趣,到了高小的時候再集中訓練某項才藝。希望透過比賽和表演,做出一些成績,豐富他們的體藝報告。而家長為小朋友安排活動時,不應只集中於靜態或動態方面,最好兩種類型的活動都有。例如學習繪畫的同時,亦參加游泳班,以達致學生的全人發展。」

實踐所長提升自信

吳校長分享道:「學習這些課外活動對學生的成績未必有幫助,但是可以幫助他們發展所長,提升其自信心和自理能力。」這份自信心,有時又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就如五年級的譚康晴同學,她的學業成績普通,古箏的造詣卻非常高,並曾榮獲多項大獎︰「坦白說,她的學業成績並沒有因此而突飛猛進,可是以前做功課經常會『遊魂』的她,自從開始練習古箏後,專注力大大提升,對學業亦有一定幫助。」吳校長說康晴本身比較缺乏自信,學習樂器後令她有所改變︰「以前莫說是要她上台,就是與她對話,她也不敢直視你。現在她經常代表學校出外比賽,自信心加強了,甚至敢於站上台擔任小司儀。」

益智活動刺激思考

現在補習成風,問到家長應否送子女到補習班,吳校長自言不太贊成︰「校方現正推行『快樂星期三』,即無功課日。家長在這天不用追子女功課,他們多了一天親子時間,可以陪小朋友看書、打籃球等。翌日小朋友回到學校,再和同學分享自己怎樣活用這一天。」校長解釋這項措施的目的是想釋放空間予學生,讓小朋友可以愉快學習︰「若家長執意送他們上補習班,將空間再次填滿,這樣便沒有意思。」他又建議家長不應過分催谷子女的成績:「想小朋友讀書好,不是一味『死谷』就可以,有時候愈是催谷,他們就愈是反抗。」對於有學術天分的學生,他認為可以用一些活動去激發他們︰「例如學生可以在玩具圖書館,嘗試一些初級奧數的挑戰題,透過這類小遊戲,激發他們對相關方面的興趣,而不是盲目的強逼他們操練工作紙。」

撰文:馬珮嵐

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