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的粵劇情懷

趁新正頭睇好戲,此習俗由來已久,只是昔日民眾欣賞的,不是西片、港片、合拍片,而是粵劇中的例戲!

事實上,粵劇的魅力着實沒法擋,歷史悠久不在話下,獨特性又夠強,蘊含唱、演、舞、打等多種表演元素,難怪它能成為一條連結本地幾代文化人的紅線。像近日應邀參與展覽「文化瑰寶 執手相傳:過年睇粵劇」的兩位劇壇新秀李沛妍與梁心怡,不但迷上粵劇,而且全情投入演出,希望以年輕人的身份拉闊觀眾群,讓更多人認識、尊重和欣賞粵劇文化。

讀書不忘追夢

對於夢想的追求,只要夠堅定,自然有夢想成真的一天!22歲的梁心怡,兒時被粵劇演出的精彩一面深深吸引,讀書年代已接受相關培訓,即使入讀了大學法律系,仍毋忘初衷,希望在粵劇界子繼續發展。「粵劇文化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演戲過程中常出現各種模仿動作,利用肢體語言說故事,舉例,要表達萬馬奔馳的場面,我們會揮動馬鞭,如此一來,演員的發揮空間極大。話說回來,我是個愛玩的女生,小時候參與粵劇培訓,經常要拉筋、踢腿、耍槍等,的確令我的好動細胞得以滿足。」

作為一名粵劇新秀演員,心怡的正式演出年資已達4年,但每次收到劇本,仍然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仔細研究,並會花不少時間進行資料搜集,不敢掉以輕心。「作為現代人,要演活一些古代角色,難度甚高,當然要多花時間揣摩。令我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參演《宋江怒殺閻婆惜》一劇,我的角色是一名蕩婦,需要在台板上做出各種風騷撩人的動作與神態,那是一次突破自己的演出,很有挑戰性呢!」心怡又憶起一次演出意外,當時觀眾席上的燈忽然爆了,台下人群紛紛走避,但站在台上的她未有停下來……想不到年紀輕輕已具備令人尊敬的演員道德,粵劇的迷人力量實在不可小覷。

Profile

就讀香港大學法律系的梁心怡,早於2003年加入朗暉兒童粵劇團,先後獲名伶張寶華、林錦堂、尹飛燕及音樂名宿高潤鴻

悉心教導,並曾加入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現為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員之一。

熱情不曾冷卻

生於粵劇世家的李沛妍,父母都是演戲出身,自小已跟這門傳統藝術結下不解緣。「小時候父母常帶我看粵劇,漸漸愛上這門藝術,但由於他們經歷過當演員的辛酸,所以不太鼓勵我入行……」沛妍對粵劇的熱情未有因此冷卻,在美國讀書期間,除了修讀中國文學,還主攻戲曲研究,後來更跑到紐約學戲。「粵劇是博大精深的藝術,蘊含多種中國文化元素,例如故事常改編自古代神話,以傳統思想『忠孝節義』為題材,曲詞又如唐詩般動聽……各種元素組合起來,正是一件很美麗的事。」

完成粵劇課程後,沛妍正式踏上大戲台板,一演就是十年,深深體會到演戲的難度。「首先,你要唱得好,高低音拿捏準確;演戲方面,要表現出感染力,有時需要配合舞蹈動作,甚至要兼顧武打場面。換句話說,演員須同一時間練好唱腔、演技、舞蹈與武功,並在舞台上融會貫通,自然地呈現出來。」演出以外,沛妍亦會參與幕後製作,久不久到學校演說,希望為推廣粵劇文化出一分力。「很多年輕人視粵劇為『老土』的玩意,畢竟觀眾群以年長一輩為主,再者,一般長劇長約3小時,耐性有限的年輕人未必肯花時間消化,所以要令粵劇觀眾年輕化,存有一定難度,但我希望新一代的加入可帶來改變,至少讓大家有多些機會接觸……」

Profile

生於紐約的李沛妍,畢業於美國威爾斯利大學中文系,師承李奇峰、余惠芬,學藝十年;2007年獲選參演青年版《帝女花》,其後有份演出大型製作《德齡與慈禧》,又曾參與香港藝術節、中國戲曲節等。

後記

為推廣粵劇文化,時代廣場特別於新春期間舉行展覽——「文化瑰寶 執手相傳:過年睇粵劇」,介紹3齣傳統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天姬送子》、《跳加官》,藉着文字、音像、裝置及特色展品(如戲服、頭飾、法器、道具等),讓大家認識早期粵劇的面貌。此外,今個星期六、日,展場內將上演粵劇折子戲,詳情可瀏覽www.timessquare.com.hk/。

撰文:余彩瑜

部分攝影: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