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吓,我要飛往天上。呀吓,像那天鳥翱翔……」響起的旋律可令你聯想到在空中翱翔的自由和快感嗎?滑翔傘正正能賦予你化身鳥兒感受飛行的機會。有別於安坐於機艙內,你可以在空中感受迎面而來的清風,以身體配合雙手控制飛行方向,在無遮無擋的環境下俯瞰眼下風景。想當一隻小鳥?不妨試玩這款比想像中安全的極限運動。
滑翔傘的發明史一直都有兩個說法,其中一個較廣為人知的是早於1965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David Barish在紐約Hunter Mountain進行第一次滑翔傘飛行以將太空飛行器材回收,成為滑翔傘飛行員的先驅。而另一個說法則指滑翔傘其實與跳傘同時發展,不過至今亦未有一個肯定的結論。無論如何,滑翔傘在短短數十年間,已經發展成全球多個國家如歐美、日韓和中港台等地、有不少擁躉的極限運動,每年更會舉辦世界盃比賽。
滑翔傘飛行員怎樣做到如鳥般在天際飛翔?香港滑翔傘協會會長、身兼私人飛機師的Richard Threlfall指,滑翔傘主要靠雙腳起飛和着陸,通常從高山斜坡又或通過牽引方式起飛。在空中飛翔的時候,主要以腰部以下的臀部做重心,靠身體向左、右、前、後傾側而改變方向和速度;雙手則用作控制滑翔傘以配合。Richard更指,飛行時只要展開雙臂,身體決定方向而傾,乘風而行,感覺一如他所說:「It's a true bird flying experience!」
以滑翔傘飛行,除了需要長方形高空傘(Canopy)外,亦需要一些必備配件,包括坐袋、套帶、儀錶、頭盔、緊急傘等。坐袋如背包那樣,載着所有裝備,孭起便能起行,而坐袋在飛行時更可以保護身體。至於套帶,是吊在傘下,用來連接滑翔傘和飛行員的,直接關係到飛行員的安全,選擇傘具時必須按照個人體重而小心選擇。另外,滑翔傘運動需要儀錶來實時監測地速和高度,飛行前更要參考天文台的資料才行。
有7年飛行經驗的女飛行員張玉華(Jonie),第一次接觸滑翔傘是因為一個瑞士朋友來港,「他提議去遠足,並用滑翔傘飛行,那時候一見到便不禁驚嘆。嘩!好型呀!真是好型呀!」自此,Jonie就由愛跳舞的女生變成背着15公斤裝備遠足上山的健兒。其實Jonie也做過不少功課,要知道滑場傘飛行需要充足的天文知識以及飛行理論等,並非純粹「有毛有翼就曉飛」。但由於這運動在香港仍未算非常普及,故此這些知識多從外國書本或網站學習。不過除了知識和體能,她強調最重要的還是態度。「我的教練(盛廣強)教得很好,因為他教會我注重態度。不能心急或逞強,必須確定風向、風速、氣流等安全,才可以飛行。如果是衝動,忽略天時和地利,那就很有可能會發生意外。」她換句話說:「怕死是重要的。」而飛行的時候,亦要保持冷靜和果斷,做不到的話很難可以安全地用滑翔傘飛行。
在不同的地點飛行當然有不同的效果,甚至1秒之隔亦可能賦予不一樣的飛行經驗。當體驗過休閒滑翔一段時間,想體驗更刺激的,建議參加比賽,多種競賽方式包括滯空時間賽、定時賽、折返賽、距離標杆賽、目標賽、指定路線的自由飛行賽和開放式自由飛行賽等,以時間或距離作輸贏的標準,玩法多變,極刺激。而滑翔傘之所以能令Jonie着迷,「因為這項運動,每一秒都有變化,感覺當中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如果你對滑翔傘飛行有興趣,就需按部就班學習。Richard建議初學者應先在空曠的場地學習Ground Handling,即是在地上背着已升起的滑翔傘圍圈行走,感受風向,學習以雙手控制方向。到真正飛行,必須先與教練一同進行。要學會自己飛行,Richard認為需要進一步的訓練,在小山丘反覆練習起飛和着陸,建構肌肉記憶,才能有信心自己飛行,在空中應對萬變的情況。
Richard認為香港現時缺乏適合練習的小山丘作練習場地,他指最近的地方便是到台灣。至於學習進度,女飛行員Jonie認為因人而異,她自己就用了一年時間來考取證書,以進行單人飛行。期間,她每個星期都會上山練習,正所謂Practice Makes Perfect。
至於香港哪裏適合玩滑翔傘,香港滑翔傘協會與民航處會有協定安全飛行的區域和高度,稱為Flying Zone,在劃分的領域中,飛機會避免闖入,而滑翔傘飛行員亦需保持在範圍內進行活動,以免擾亂空中秩序。
香港現時容許飛傘進行的地點不多,包括浪茄灣、馬鞍山、石澳、北潭坳、八仙嶺、西灣、九龍坑山及大嶼山南8個地點。不過想哪兒並非由你決定,需要視乎當日的天氣,可謂聽天由命。在8個地點中,Richard認為浪茄灣是最適合初學者的地點,因為其方位、風速、陣風的情況與雲量都是非常理想。
撰文:歐惠鐮
部分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