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認知障礙及早預防

目睹親人漸漸忘記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行為判斷出現問題,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令人感到無奈又無助。據資料顯示,每10位長者便有1人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若這個比率持續不變,預計2064年患者將增至30萬人,實在不容忽視。以目前情況,一旦確診患了認知障礙症,只可服用治標不治本的藥物,所以最好在預防方面多做工夫。

阿茲海默症最普遍

一般而言,認知障礙泛指思想比以往變得緩慢、短暫記憶力變差等等,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指出,認知障礙症可分為多種,某些病症是因缺乏維他命B12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是可以恢復認知能力的。而目前無法治愈的退化性認知障礙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等,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症」)最為普遍,患者的腦部會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如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繼而引起認知能力逐漸退化。

認清病徵盡快求醫

不同種類的認知障礙症有着大同小異的病徵,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病人由早期的短暫記憶退化至晚期的自理能力損失,歷時約10至15年—初期,患者會容易忘記自己的說話、應約、吃藥等等,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出錯;中期,病人的溝通能力開始出現問題,詞不達意的情況時有發生;到了晚期,患者基本上已喪失大部分自理能力,出現走路不協調、大小便失禁等情況。若患了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病人會出現明顯的行為問題,如性情巨變、脾氣變得異常暴躁、缺乏社交抑制能力等;至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除了出現認知症狀外,還有機會導致情緒抑鬱、泌尿、步履不穩等問題,如發現種種病狀出現在家人身上,必須及早求醫。

強化腦部有助防病

目前在醫學上沒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當出現輕微的認知能力問題,只須配合適當的食療與運動,至少有3成人是可以預防患上認知障礙症。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說:「預防措施的幫助甚大!首先要多與長者進行腦部運動,如下棋、玩麻雀、看書等,藉此強化腦部肌肉,亦建議增加長者的社交活動,既可活動大腦,亦可穩定情緒。帶氧運動也有助加強認知功能,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如游泳、跑步、行樓梯等。飲食方面,除了注意均衡飲食,有研究指出,多吃魚類和果仁對腦部健康有益處,大家不妨試試。」

腦退化症 研究不斷

對於種種腦退化症(現稱為認知障礙症),醫學界不斷研究,倫敦大學學院早前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腦退化症研究會,探討腦退化症的成因、對患者和其家人所帶來的創傷及相對應的支援措施,並宣布學院正籌備在倫敦成立全球唯一一座專門研究腦退化症的研究所。研究會當日,有多名權威性神經學專家出席,包括倫敦大學學院校長Michael Arthur、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學系教授Nick Fox、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John O'Keefe及高錕伉儷。兩位教授Professor Nick和Professor John在訪問期間道出了坊間對腦退化症的誤解:「腦退化症不止出現在身體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人士身上,也不是長者才有,健康的年輕人也有機會患上。因為這是不治之症,所以有深入研究的迫切需要。」

同場的高錕妻子高黃美芸亦道出照顧丈夫的經驗:「得悉丈夫患病,初期是難過的,看見他的活動和語言能力大減,作為照顧者,也感到沉重壓力。但當轉換了心態,把他看待成小朋友,反而減輕了自己的心理負擔。」深明患者及家人所面對的困難,高黃美芸女士在2010年決定成立高錕慈善基金,幫助有需要的人,為腦退化症患者、家人及照料者提供協助。

撰文:余彩瑜

部分攝影:蔡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