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面、刷牙會對海洋生態帶來污染?說法看似無稽,卻又千真萬確!原來不少生產商會在個人護理產品中加入塑料成分,當這些細如鹽粒的塑料被沖到大海去,可變成非常可怕的污染物,不會分解之餘,還會吸附其他有毒物質,要是被魚類誤食,令食物鏈受到污染,最終可能會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危害健康!
你知道嗎?雖然我們似乎不需要塑料來維持牙齒或皮膚清潔,但自90年代起,不少生產商因成本問題,紛紛於個人護理產品中加入塑料成分,包括牙膏、沐浴露、洗面奶、剃鬚膏、面膜,以至嬰兒護理產品。這些塑料是指我們在牙膏和洗面用品表面看到的彩色圓點,有人稱之為聚乙烯微球(Polyethylene microspheres),亦有人稱之為塑膠微粒(Plastic microbeads),其體積通常小於一粒鹽,跟細沙相若。正因為這些膠粒太微細,即使經排水管進入污水處理廠,也不能有效將它們濾走,最後流入大海。
其實塑膠微粒之所以被加入個人護理用品,主要發揮「磨沙」作用,給皮膚、牙齒表面帶來類似「拋光」的效果,可是自從有牙科護理員為病人檢查時,發現口腔內殘留少許藍色斑點,很快引起大眾關注塑料點的安全性,但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限於我們是否願意將微塑料直接放入身體那麼簡單,而是有更大的健康風險要考慮。要知道這些塑膠微粒是不可生物降解的(Non-biodegradable),當它繞過過濾器流入大海,其表面會不斷吸附有毒物質,並會被浮游生物、魚類所吃掉,最終令這些膠粒出現在我們的食物之中。
由於塑膠垃圾對海洋生態已構成嚴重威脅,而這些膠粒又並非不可取締,因此多個國家已採取行動,希望遏止污染問題繼續惡化。早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法案,禁止生產及出售加入塑膠微粒的個人護理產品;澳洲最受歡迎的超級市場亦已開始將含有微塑膠成分的產品下架。至於香港方面,政府表示,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確定它們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程度,如此一來,當其他地區在這一問題惡化之前,已迅速採取措施,我們卻沒有對應的法例規管,很可能令香港淪為禁用產品的散貨場,加深香港水域的污染問題。
其實,除了靠當局出手,身為消費者,也可以出一分力。國際社會早已出現一場大型運動名為「Beat the Microbead」,發起者倡議消費者只購買100%「Microplastic-free」(即零塑料)的個人護理產品,又推出相關應用程式,方便大家檢查產品是否含有塑料。事實上,這項運動取得不俗成效,像牙膏生產巨頭Crest已從其牙膏中刪除微珠成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亦已進一步研究市場上的牙膏製劑,檢視其成分。此外,Lush、P&G、Johnson & Johnson、L’Oreal等大品牌也逐步淘汰產品中的膠微珠,可見行內已發生了變化。
再者,塑膠微粒並非不可代替,有很多天然成分能發揮更佳效果,像碎杏仁、花生碎,甚至竹子!你會支持讓我們的環境不再受塑膠微粒污染嗎?愛護海洋、注重健康的你,相信一定樂意停用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產品吧!
上述資料由「清潔香港」(Hong Kong Cleanup)提供,這是全港最大型的社區環保盛事,每年都會號召廣大市民出動,到海灘、郊外清理廢物。有意參與一件有益身心又能為社會帶來貢獻的活動?一於聯絡同事、朋友、家人組隊參與Hong Kong Cleanup吧!欲了解更多資訊,可瀏覽網頁HKclean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