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人體血液循環的重要樞紐,當然要好好保護,世界心臟組織聯會把每年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世界心臟日,就是希望喚起大眾對心臟健康的關注。
說到心臟病,又以簡稱「冠心病」的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最為普遍,其可怕之處在於徵狀不明顯,至發現時或已出現心衰竭,甚至可令患者於數分鐘內斃命!由於近年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要遠離病魔威脅,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還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防患於未然。
以「隱形殺手」來形容冠心病,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內壁被膽固醇阻塞而收窄所引起的心臟病,患者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出現壓迫性心絞痛,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氣促、情緒不安、頭暈、心律紊亂、下肢水腫等。由於病徵不算明顯,部分患者或以為是其他身體不適,因而忽略其嚴重性。發病時,即使稍作休息也未能紓緩,須盡快送院,以免危及性命。香港復康會註冊護士何慧嫦說:「膽固醇過高與年老是冠心病的常見成因,其他原因還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飲酒等。過往接觸的患者多為50、60歲,但近年有年輕化迹象,40歲左右罹患冠心病者,大有人在,估計與港人經常出街用膳,攝取過量高鹽、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加上缺乏運動,導致高血脂問題,最終令血管收窄。」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排第3位,當中死於冠心病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67%,死亡率以男性居多,因此大家不能掉以輕心,須仔細留意身體狀況,若發現異樣,應盡快接受合適治療。醫生會視乎病情,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果血管阻塞情況不嚴重,毋須接受任何手術,可利用藥物治療,如降膽固醇、降血壓藥物等。服藥目的在於控制誘發冠心病的因素及擴張冠狀動脈,已收窄的血管是無法完全回復正常狀態,所以血管阻塞情況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手術。「通波仔」手術是最常見及較快捷的方法,原理是將球囊放入血管撐開堵塞的位置,從而讓血液流通能回復正常,以供應心臟肌肉。如果血管收窄情況較嚴重,「通波仔」未必可行,有需要進行「搭橋」手術,在堵塞血管的下方,搭建一條新通道,令血液能再流至心臟肌肉。
手術過後,是否代表終身遠離冠心病?答案在於患者能否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否則日後仍有復發可能。生活習慣方面,恒常運動有助控制體重,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建議合適的運動形式。坊間曾流傳關於酒精保護心臟的說法,但有關科研證據仍具爭議,再者世衞亦從來沒有推廣淺嘗有助保護心臟,所以戒煙之餘,戒酒也是護心上策。正所謂病向淺中醫,定期檢查身體同樣是必須的,包括接受血脂測試,以便了解身體狀況。飲食方面,要避免膽固醇過高,大家應養成三低一高的飲食習慣—三低是指低糖、低鹽及低脂,如減少進食連皮肉食、肥肉、醃製食物、加工食物等,亦應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海鮮;一高是指高纖維,除了蔬果外,麥皮是不錯的高纖食物,可作為早餐或小食。值得一提,紅米或糙米的纖維成分高於白米一倍,不妨在白米中混入紅米或糙米,有助體內攝取更多纖維。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蔡浩文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