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雖然是人類必經之路,但,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如果連死也不怕,這個人就提升到很高境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儒家的君子。不過事物總有兩面,不到最後關頭,不作無謂犧牲,我們為了社會,為了家庭,還是要養生的,沒有強壯體魄,空口講白話,做甚麼也不行。貪生,其實可以轉化為養生的動機。
莊子在《養生主》,用老子的死來舉例。老子去世,他生前好友秦佚去靈堂弔祭,哭了幾聲,轉身正要離開,老子的學生認出他,問:「你不是老師的好朋友嗎?」秦佚說:「是。」學生問:「你這樣簡單弔喪就可以了嗎?」
秦佚說:「我以為你們追隨老師這麼多年,多少都會學得超然物外,看化生死,但你們卻哭哭啼啼,如此喜生畏死,有違常理,忘記了秉承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你們的老師順應天時而生,順應天時而死,自然解脫,是安分而順變,我們應該安時而處順,哀與樂,都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莊子對這件事的評論是生死交替,其真正意義是,薪火相傳,一代傳一代,發揚光大,智慧、道德、成功的火,才不會熄滅。
儒家也主張哀而不傷,節哀順變。要明白,好好的活着,是對先人的尊重,只有這樣,先人才走得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