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匆匆數十載,由出生到老死,彷彿是一息間之事。雖然到人生旅程結束一刻,軀殼注定消失,但曾經存活的痕迹、情感和意志,會隨着舊事舊物的保存而世代流傳。所以舊物之所以珍貴,絕不是因為它價值不菲或製作上巧奪天工,而是因為舊物中自有情。本地填詞人兼收藏家林俊(Dick),多年前開始收集港英時代的懷舊物品(目前收藏量已超過2千件)。今日就帶大家走進其安樂窩,一起緬懷老香港的舊日情。
林俊身兼多職,除正職從事銷售業外,同時也是一位填詞人,台灣信樂團的《織女星》和《誰說我不痛》,歌詞便是出自其手筆。大概是結交的一班好友都是台灣音樂人,而自己又曾經旅居當地一段日子,不經不覺間就被寶島人民的豪邁好客、台灣的美食(如紅燒牛肉麵)吸引,就連對古物收藏的興趣,也是萌生於這片土地。
「那是90年代初的事情了,猶記得那段時間旅居台灣,一次偶然機會下拜訪了當地的民藝收藏界大宗師彭東週先生。那回憶絕對畢生難忘,事關彭前輩是專門收集日治時期種種台灣生活物品的專家,其收藏量之多和精奧,令人眼界大開。受他啟蒙後,我便逐漸踏上收藏古物的『不歸路』。」
不過,Dick最初的收集範圍很廣,幾乎任何國家的古物都會儲一大餐;後來發覺這樣胡亂收藏不是辦法,一來「土地問題」,屋企地方淺窄放不下那麼多珍藏;二來這種玩法也不夠精闢,有欠專家風範。於是從此規定自己集中收集源自香港的懷舊物品:「始終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收藏這些本土物品自然更有感情和更能引起共鳴!」
阿Dick家中的50~70年代懷舊珍藏,並非甚麼價值連城的珍品,反而絕大部分都是昔日基層大眾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舊式電飯煲、電風扇、撥輪式電話及各式餅乾小食鐵盒鐵罐等。這些寶物被井然有序地擺放在客廳中央,恍如粵語長片的布景版。
「毫無疑問,現代人的生活比上一代更富裕,也許早已把這些老舊東西忘記得一乾二淨,但經驗告訴我,有些快樂光景與情感,都是來自昔日的舊事舊物。」所以他建議城市人,偶爾學習放輕腳步與心境,望一眼這些有歲月、有故事的懷舊物品:「只要人和物之間彼此有過共存經歷,物品中所附載的情感,是不會被抹殺的。」
問他最難忘哪一件收藏品,他就指指擺放在中央的那個電飯煲:「孩童時代家境窮困住在徙置區,根本無能力購買玩具,無聊時就只好玩弄舊式電飯煲的開關掣,噼噼啪啪、上下上下地撥弄,如是者就一日,開關掣也很快的被我弄壞了!」當然開關掣弄壞之後少不免被長輩們教訓一番,但隨住時光飛逝,這些被罵的不快經歷已經成為了林俊點滴在心頭的有趣回憶。
現代年輕人愛上網打機玩手機,物質生活豐富過上一輩,不過在Dick眼中,他們所擁有的都是虛無縹緲、不真實的東西。新一代不但對昔日社會事物毫無認識,有時甚至連家中電器及用品壞了也不懂得如何修復,認為壞了買過新的便可以了。所以Dick希望透過宣揚舊物收藏,起一個承先啟後的作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舊日社會的歷史和價值。
「收藏這些舊物,就是希望提供一個途徑,讓年輕一代窺探一下祖父母、父母那個『守舊卻真實』的年代是甚麼一回事,無論你喜不喜歡從前都好,對過去了解多些都總是有得着。」雖說要用過去啟迪將來,但Dick從來都不是一個只懂慨嘆新不如舊的收藏家(一味說新不如舊是很多收藏家的通病),問他是否願意永遠回到舊時光裏生活,他堅決說不:「只希望回去一星期,看多一次舊街坊舊建築物就OK了。因為生活應該勇於向前而非回望過去,舊事和舊物只是一個避風塘,在生活到焦頭爛額之際,走入去避避風雨,從中細味過去的開心回憶,同時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處世。復完了,就應該抬起頭來回到活在當下的這個社會汪洋,繼續打拚。」
香港專門收藏本地懷舊物品的人從來唔多,問阿Dick會否因而感到無奈,豈知他卻悠然自得地否定,更認為「收藏家還是孤獨些至好!」
問他此話可解?他就明言從事收藏活動是一門好容易得失朋友的藝術:「比方說,假若我和一位同行老友同時看中一個絕版汽水樽,但汽水樽就只有一個,朋友得到了,我得唔到,內心難免不高興;但如果我得到了,落空的朋友卻可能因此嬲了我,得到一件寶物卻失去一個朋友的個案在這一行我見過太多,所以收藏家注定是孤獨的。」孤獨之中悟出快樂,從來都是一種學問。
阿Dick收藏的物品中,有不少品牌及單位已經消聲匿迹了,當中你又記得幾多個?
最能勾起集體回憶的,永遠都是家中那一枱一椅,又或是曾經幫襯的士多、理髮廳。以下這些收藏品,又能否喚起你的塵封記憶呢?
Dick將於7月中旬在葵興區舉行「香港懷舊物品小型個人展覽」。他說小時候居住的舊式公共屋邨,總有一個單位會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小型辦館,向邨內的居民售賣山楂餅、汽水等。所以今次展覽,會還原一個類似的公屋場景,給新一代觀看。場內其中一面牆更播放60~70年代舊事物的Slide Show,想重拾集體回憶的不容錯過。
撰文:張榮熹
攝影:胡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