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慎言少言最高境界

時下流行一句話:「聽其言,觀其行」,意指從一個人的言行,可判別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言行舉止,言佔首位。

儒釋道三教,對於言,都有嚴格規範。儒家的要求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子清楚指出:「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該說的而不說,就是對不起人;不該說的而說了,就是失言。有智慧的人,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說,這就既不失人亦不失言。自古以來從政、當官的,都把「為政不在多言」作為座右銘。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可信的說話未必有美麗的辭藻,美麗的詞藻卻未必可信;有智慧的善良人,不喜歡狡辯,喜歡狡辯的,未必是有智慧的善良人。

佛教對言語的要求更高,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開壇時,親身示範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他就座後,大梵天王獻上金色的鳳梨花,合十恭請佛祖說法。佛祖拈花,不作一語,全場鴉雀無聲,忽然,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以微笑打破沉默。佛祖知道迦葉已心領神會,把鳳梨花交給迦葉,自此,開啟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最高禪修境界。「止語靜修」、「靜能生慧」,成為佛家必修課。不但如此,更把不正當語言所犯的罪孽,以及將會受到的報應和懲罰寫入佛經中。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