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代個個年輕人都想跳出Comfort Zone,探索新環境、尋找人生的意義。青年廣場在年前就舉辦了一連串以「沸青型地」為題的活動,其中一項是「義世組」義工體驗,共資助了47名青年前往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參與義工服務。一批完成任務歸來的年輕人均表示,從中體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意義,更能深入認識自己。
青年廣場發言人陳健康(Deven)指出,「義世組」(世界義工組織)取其「二世祖」的諧音,但活動卻極具意義。他說:「這個『義世組──國際義工大使』吸引了過百名年齡介乎18至29歲的年輕人報名參加。參加者事前須參與3個培訓工作坊,藉此認識全球化與國際義工的概念,還要學習如何在網絡上宣傳個人想法,認識各種獲Like技巧,以及用世界公民的眼光看世界;完成工作坊還要繳交相關習作。參加者的培訓表現,會作為甄選參考之一。最終,大會挑選出約47名年輕人,獲資助分別前往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尼、蒙古、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肯尼亞及冰島,擔任義工2至3星期,寓工作於玩樂!」
該計劃的服務宗旨,是幫助有需要人士、推動當地文化及全球性的綠色行動。Deven表示,挑選參加者既着重語言能力,更看重他們的合作性、表達能力甚至心態。其中入選者全冠霖(Plato)及郭慧娟(Stephanie)於去年底前往柬埔寨當義工,獲得了全新的體驗。
就讀理大心理學系的Plato擔任「義世組」的大會攝影師,負責拍攝整個交流過程。而畢業於嶺南大學工商管理系的Stephanie則暫時放下工作,請假做義工,擔任義教老師及與小朋友玩遊戲。
Plato表示,以往他對柬埔寨的印象只有「危險」二字,到埗後才發現,居民熱情又淳樸,只是當地生活比較艱苦。他憶述:「當地人將床褥鋪在地上席地而睡,住處沒有暖水洗澡,夜晚常被蚊蟲叮咬……但我們很快就融入當地生活,後期更彷彿出現了抗體,都不怕蚊蟲了。」他用相機拍下當地人農耕、捕魚、趕市集等情景,還拍下小朋友天真無邪的笑容,令他深深體會到知足的意義。而Stephanie則在當地一所名為Khmer Simle School教英文──是學校唯一的科目。小朋友上課很認真,與她有良好的互動,下課後,她又變身遊戲專員,與小朋友大玩特玩。她坦言,國際義工服務交流讓她體驗到當地文化,了解人民面對的社會問題,體會比一般學校交流團更深刻。
「香港社會的普遍價值觀,是畢業、找工作、買樓、結婚……人人過着倒模生活。然而到過柬埔寨後,發現自己也能適應簡樸艱苦的生活,證明生活可以有許多可能性。」Plato和Stephanie異口同聲表示,到外國做義工是想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探索人生。Plato更直言,義工交流更大的得着是了解自己。原本打算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的他,回港後認真思索,希望能朝着自己最大興趣──攝影尋找一個新發展方向。
至於Stephanie感受最深的,是義教時有一位小朋友問她:「香港飛往柬埔寨的機票要多少錢?」當時她直接回答:「約400美元」。小朋友聽到後神色黯然,因為以當地的環境,人們難以賺到400美元,這令Stephanie感到無奈。但她認為義工能為他們帶來希望:「義工的探訪對他們來說已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我希望有更多港人參與義工服務,因為過程中充滿了互助與鼓勵,予人正能量。」
撰文:林慧敏
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