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飲食解濕困

春天為大地帶來潮濕的空氣,人體也因此容易受濕邪入侵,引致脾胃虛弱,繼而出現頭重、胸悶、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想避免濕困問題,不妨以中藥調理,替身體「抽濕」。

濕邪分為兩種

據註冊中醫師謝佩兒博士表示,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所致,像居於潮濕之地,或涉水、淋雨、坐臥濕地等;內濕則與飲食有關,例如經常喝冷飲、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以致損傷人體陽氣;或飢飽無度,喜吃煎炸肥膩食品,導致脾胃損傷、健化失職,令水濕停聚體內。雖然內濕與外濕有別,但在發病過程中會相互影響—外濕發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運,濕從內生;與此同時,脾失健運,又很容易招致外濕的侵襲,所以在潮濕的日子,應特別注意避免涉水及淋雨,當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海灘及泳池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此外,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切勿過量進食生冷寒涼、肥甘厚膩的食物,或暴飲暴食,以防內濕產生。

不應盲目祛濕

至於祛濕方法包括芳香化濕法、清熱利濕法、利水滲濕法、溫化水濕法與祛風勝濕法,但謝醫師指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和適合祛濕,因祛濕的中藥多屬辛溫香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若本身並無「濕困」、「濕阻」或「濕熱」者,不宜服用過多祛濕藥或涼茶;要是患有陰虛津虧之症,更加不宜!病後、脾虛或孕婦水腫,均應慎用,即使在需要祛濕利水的情況下,亦應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顧正氣。值得一提,很多人只知道「祛濕」,卻忽略「健脾」的重要性,但其實治濕應根據「脾虛」和「濕盛」的主次,以濕盛為主者,應施以除濕之法,若是脾虛為主者,就要同時兼顧健脾與化濕,以免內濕不斷產生。

三豆祛濕湯

材料: 眉豆30克、白扁豆30克、赤小豆20克、淮山24克、粉葛半條、紅蘿蔔2條、無花果3粒、果皮1塊

做法: 先把眉豆、赤小豆、果皮浸泡半小時;果皮去囊;再將眉豆和赤小豆煮滾,繼而加入其他材料連同10~12碗水,大火煲10至15分鐘,然後以小火煲2至3小時,以適量鹽、糖調味。

功效︰健脾祛濕

注意:體虛或陰虛體質者不宜飲用

五花茶

材料:金銀花15克、菊花12克、槐花6克、木棉花12克、雞蛋花15克

做法: 所有材料加水(5~6碗),先以猛火煲滾,再以慢火煲約1.5小時,最後加適量蜜糖。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祛濕

注意:身體虛弱及蠶豆症患者不宜飲用

清熱祛濕粥

材料: 赤小豆30克、生薏米20克、熟薏米20克、木棉花20克、芡實15克、土茯苓15克

做法: 先把木棉花、土茯苓連同清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其他材料同煮成粥。

功效: 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濕困而引起的胃腹脹滿等症

注意:大便秘結者不宜食用

十全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20克、白扁豆20克、大棗4枚、茯苓15克、白朮10克、芡實18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太子參15克、黨參15克、瘦肉適量

做法︰ 燒滾清水(8~10碗),放入瘦肉及全部藥材,旺火燒至大滾,改文火煲約2小時,加適量鹽、糖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和中、健脾滲濕

注意:外感時不宜服用

鯉魚赤小豆利水湯

材料:鮮鯉魚1條、赤小豆30克

做法: 鯉魚去鱗及內臟,並把頭、尾、骨等部位去除;赤小豆加水(6~8碗)以大火煲滾後,改用小火煮至半熟,加鯉魚,煮至熟爛即成。

功效:利水消腫

注意:小便頻者慎用

撰文︰蔡素文

部分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