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World變革睇真啲

的確,近年整個時裝工業的體系已到達「禮崩樂壞」的狀況,設計漸趨單一化,時尚周期愈來愈快,以至各大時裝品牌的經營情況日趨困難。將情況推向這個死局的原因故然甚多:如Fast Fashion崛起、數字化技術的過度膨脹、消費者心理的結構性改變以至全球經濟政局持續不穩定等;但與其繼續抨擊Fast Fashion禍害、探討網店出現的利與弊,以及種種體系崩壞原因,不如研究如何否極泰來,將不利變成有利,為業界開拓可行的新方向、新模式。

「秀後即售」日趨普及

傳統情況:傳統女裝由發布到開售,通常相差5至6個月時間。例如3月發布的FW16服飾,通常要到8、9月才發售(男裝的時差更長達7、8個月)。即是時裝愛好者睇完Show後,無論有多喜歡某某產品,都要等半年或以上才買得到。但隨着速食時裝的崛起,不少Fast Fashion品牌會搶先「複製」高檔時裝品牌的作品,並以低價發售,因而令較遲見街的原裝服飾幾近過時,這樣對設計師及時裝工業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

新變革:綜觀FW16時裝秀,最大變革就是秀後即售的模式日趨普遍,例如MICHAEL KORS今年2月舉行的2016秋冬系列時裝秀,就推出一個名為「Ready-to-Wear, Ready to Go」的企劃,在完Show當日已有部分焦點Items在官網及紐約麥迪遜大道旗艦店即時上架。另外,今年9月開始,BURBERRY的「2月」、「9月」系列更將於完Show後即時發售;TOMMY HILFIGER亦宣告2017年春夏系列的發布會將推遲到2017年2月才舉行,屆時整個新系列亦會「秀後即售」。

改變發布會結構與程序

傳統情況:傳統的Ready-to-Wear時裝周,分為春夏及秋冬兩個季度,年頭2、3月舉行秋冬展、年尾9、10則舉行來年的春夏發布會,男裝秋冬及春夏展則分別定於1月及6月(還未計算Pre Collection),這運作模式對品牌的採購、製作都構成極大負荷,兼且為設計師帶來莫大的精神負擔。

新變革:近年有品牌開始減少每年的Fashion Show次數,甚至精簡品牌支線。如BURBERRY和TOM FORD就由今年9月開始,正式將男女裝合併到同一個Show內展出,而屆時發布的皆是當季2016秋冬系列;其中BURBERRY更將春夏和秋冬系列分別易名為「2月」和「9月」系列,目的就是要淡化季節分野。而Paul Smith就取消Paul Smith Jeans等支線,只保留Paul Smith及PS by Paul Smith兩條生產線,以減低生產成本,同時讓設計師有更多創作時間。

提早舉行當季時裝秀

傳統情況:以今季各大品牌的Ready-to-Wear Collection營銷流程為例,3月左右才姍姍來遲地上架,5月中卻開始減價,能夠「原價發售」的日子就只得2個月,對品牌形象難免有負面影響。

新變革:除有品牌意欲倣效TOM FORD「當季舉行當季時裝秀」,也有品牌提倡每季提早2個月舉行時裝秀。由Demna Gvasalia領軍的VETEMENTS便宣布提前於每季的1月和6月舉行Pre Collection展,並將男女裝的Ready-to-Wear Collection合而為一。原來Demna察覺到更快上架的Pre Collection,由於能夠較長時間以「原價發售」,因此經常較Ready-to-Wear系列好賣,於是提出此新策略應對。另外,將時裝周發布會時序推前可更早接下買家訂單,設計師與工場也有更充裕時間製作服飾,這一點對Vetements這類規模較小的獨立品牌而言,確是相當重要。

業界其他意見

不過,亦有不少時尚評論員(如Eugene Rabkin)認為以更商業的手法來應對日益商業化的時裝界,根本是「以暴易暴」而且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所以秀後即售的模式,目前只活躍於紐約、倫敦等新興時尚地標,米蘭、巴黎等傳統國度,則仍然持抗拒態度。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Ralph Toledano更大力反對實行新模式,認為給予設計師更多創作和喘息空間,為商業的時裝界帶來更多非商業考量的原創設計,才能令工業百花齊放,兼且對日漸一體化、商業化的時尚工業作出最有力反擊。

撰文:張榮熹

相片: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