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說香港的電影業是夕陽工業,但仍有很多機構及有心人不輕言放棄,投放資源培訓人才,為業界發掘新血。就像早前舉行的「全港中學微電影創作大賽」,便吸引了一班熱愛電影的中學生拍片參賽,其中高中組金獎得主,及獲得個人組最佳導演作品,不約而同地聚焦本地年輕人問題,不僅充滿創意,更能展現新一代的視野。
一年一度的「全港中學微電影創作大賽」,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智權教育中心和香港微電影學會合辦,今年進入第3屆;旨在透過微電影製作,發掘本地中學生的創作潛能。比賽每年都有不同主題,參加者要以此拍攝1條3至10分鐘的短片,再由電影導演和監製等資深媒體工作者進行評選。今年比賽吸引了近70支學生隊伍參賽,其中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的姜天朗及葉子澄同學組成的團隊,憑藉作品《聽風》奪得高中組金獎;來自香港華仁書院的何睿智同學,則憑作品《天窗》奪得個人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獎。
今屆比賽的主題是「最令我難忘的一個故事」。姜天朗與葉子澄的《聽風》,是以2009年台灣屏東發生的「八八水災」為背景的勵志故事。葉子澄坦言:「近年,青少年自殺的個案愈來愈多,希望《聽風》能勉勵年輕人積極面對逆境,即使傷痛無法放下,生活還是要繼續。」
《聽風》講述一位港男在台灣屏東一場水災中痛失女友,因為來不及見她最後一面而想輕生。後來,他被一位屏東老人所救,更慢慢在老人身上學習到活着的意義。無獨有偶,何睿智的《天窗》同樣探討了香港青年面對的煩惱。故事描繪了一個在劏房居住的青年,感到自己在家中被人監視,所以每天到街上遊蕩,希望尋找真正的自由。他表示:「這個故事其實是我參與社會運動後的感受。以『家』暗喻香港,反映了年輕人在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下的壓力,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年輕人的關注,讓年輕人可以在天窗呼吸自由的空氣。」
姜天朗和葉子澄是學校電影學會的成員,何睿智則是學校宣傳片的製作人,3人均對電影製作有一定認識,因此亦嘗試在作品中使用各種電影技巧。姜天朗表示:「我們在影片中加入不少空鏡,用與故事關係不大的景物穿插畫面,一方面能營造氣氛,亦可控制影片節奏,讓觀眾有機會消化劇情。」
何睿智的創作則參考了一些經典電影的手法,以聲音和影像描寫角色的內心世界。他解釋:「例如在影片開頭的呼吸聲,靈感來自岩井俊二《情書》的意念。另外,我亦參考了《阿飛正傳》的鏡頭,再配合Jump Cut等技巧,藉此表現主角混亂的思緒。」
雖然3位得獎者有一定拍攝經驗,但在製作短片時仍遇上不少難題。葉子澄說:「《聽風》是我們參加台灣電影節的創作,當時要在1星期內完成所有拍攝和後期製作,每天都要通宵趕工,幸好最後亦能順利完成。但因為時間和器材所限,部分有瑕疵的鏡頭已無法補拍,令影片有一點缺陷。」何睿智則是「One Man Band」,攝影、打燈、收音「一腳踢」,拍外景時困難重重。他說:「為了令拍攝更加順利,故事只集中聚焦主角一人,亦放棄了一些多餘的情節和鏡頭,盡量縮短拍攝時間。」3人均認為自己的作品仍有不足之處,未來仍會繼續鑽研各種電影技巧,拍出更好的作品。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