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畫藝術家Bradley Theodore讓靈魂出竅

返工、放工、返工、放工、返工……倒模式的生活,既刻板又乏味,令不少人活得像行屍走肉。居於紐約的街畫藝術家Bradley Theodore,也曾經歷類似處境,而為了喚醒真我,決定走上街頭搞創作,畫出心中所愛,讓自己能忠於靈魂活下去。

畫出骨骼輪廓

瀏覽Bradley Theodore的社交網站,可發現其作品多以鮮明色澤勾畫出人的骨骼輪廓,當中不乏大眾熟悉的知名人士,像Anna Wintour、Karl Lagerfeld、Coco Chanel、Kate Moss等。有人認為,Bradley Theodore的畫作是要將人的內在靈魂彰顯出來,他對這一評論直認不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上帝創造我們出來,讓靈魂寄居於肉體之內,就是希望我們能感受這個世界,奈何現今都市人卻失去方向,像迷失了自己,於是我以骨骼(Skeleton)作主幹,配以鮮艷的色彩,希望將『人』的靈魂(Spirit)重塑出來,藉此喚醒觀眾發掘真實的自己。」

油畫代替噴畫

Bradley之所以希望透過創作助大眾尋回自己,跟其自身經歷不無關係——他在土耳其出生,小時候已跟隨家人移居美國,並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 in New York)修讀電腦繪圖,畢業後加入一間設計公司,擔任數碼創作顧問達7年,一切來得順理成章,但因為要長時間面對公司過於死板的制度,還有同事們過分認真的工作態度,終令他透不過氣,感覺自己像機械人一樣,失去了自身性格。

「2001年,我決定走到紐約街頭玩即興繪畫,放鬆自己之餘,亦可為這個乏味的世界填上繽紛色彩。初時,我也以噴畫模式(Spray Painting)創作,後來覺得既然自己不希望這世界千篇一律,為何我的創作要與別人相類?於是我改用油畫方式,一來不易被別人臨摹,二來又可突出自己的風格。」

喚起觀眾反思

若說美國的工作文化促使Bradley走上創作之路,那麼當地的次文化(Sub-culture)則影響其創作思維。「紐約作為時尚之都,很多人會以身上的時裝來傳達訊息,以致每個人都充滿魅力和個性,人人都是藝術家,而我則喜歡以顏料來表達這種時尚身份(Identity)。」結果,Bradley的街畫遍布紐約蘇豪區,開始受藝術界關注;2012年,他更辭去全職工作,正式投入藝術創作。在眾多作品中,Bradley最喜歡《The Last Supper》和《Coco Chanel》,前者重塑達文西的名畫,加入自己風格,難度甚高;後者則用上鮮艷的色彩,成功給女性時裝設計師Coco Chanel塑造出一種柔和的感覺。「她(Coco Chanel)的品牌、故事就像一場夢,予人無限想像空間,但願我的作品也能讓觀眾走出框架,尋回屬於自己的路。」

撰文:林慧敏

部分攝影:胡振文、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