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治療促進個人成長

由「做人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到「夢想,就是當你就快停止呼吸的時候,覺得一定要做的事」;這些電影金句,令無數人振作起來重拾夢想,可見電影對個人成長,甚至社會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電影亦是心理學家經常採用的另類治療法之一,與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機構最近開辦了相關課程,教授電影治療的理論和方法,適合教師、社工或輔導員報讀。

被動心理治療

喜劇電影令人身心放鬆,驚慄電影則會令人感到不安……而視乎觀影時的心理狀態,電影中的角色、情節和對白令觀眾產生各種感受,從而引發不同的思考,甚至有機會轉化為他們的人生觀,或解開其心中的鬱結。但若選擇了不合適的電影,或在觀影後沒有得到適當的引導,便不能發揮電影治療的功效,因此治療師必須學習相應的理論和技巧。

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即將推出為期4節課的「電影治療(Movie Therapy)證書課程」,除了教授各種電影治療的歷史和理論,學員可親身體驗相關的方法和技巧。課程導師Bostoe表示:「與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不同,電影治療是一種相對被動的心理治療的方式,因此治療師必須細心觀察參加者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再挑選合適的電影,最後透過各種溝通技巧,引導有需要人士在電影中尋找的價值。」

了解內心狀態

Bostoe解釋:「電影治療應用甚廣,除了有助心理病患者紓解壓力或鬱結,其他人亦可透過對電影的情緒反應,開啟各種想法,提升個人成長。」在課程中,學員要學習挑選適合的電影。首先,學員會代入接受治療者的角色,但由於部分人性格較內向,不會坦率地表達想法,所以導師會引導他們在無意識的環境下進行創造,了解其內心想法。

其中一種方法是微電影創作。學員要一起創作小故事,再分別擔任演員和攝影師。Bostoe表示:「在這個階段,導師不會給予太多意見,反而會在旁觀察他們創作的角色、故事、對白及演繹,了解其心理狀態。而攝影師的角色,則有助學員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他人。」除了角色扮演,導師亦會引導學員以彩色絨條或勞工手套等創作手指偶,再透過人物的造型和表情,確定學員的精神狀態。

挑選合適電影

為電影配音,亦是一種較常用的電影治療手法。學員要為默劇配上自創的對白,導師從對白、語氣加深對其心理狀態的了解。得到相關資料後,導師便會為他們挑選電影。Bostoe表示,不同類型的電影功用各異,但並非所有電影都能作心理治療,例如觀賞過多暴力場面的電影,便有機會出現反效果,因此要因應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以《阿甘正傳》和《劫後重生》為例,這類電影充滿積極思想,適合缺乏自信,或正面對困難的人觀看。而《羅密歐與茱麗葉》和北野武的《Dolls》,則有助觀眾建立正確的愛情觀。」Bostoe表示,首次觀看的感受會較深刻,導師要選擇學員從沒看過的電影。地點亦要注意,雖然任何地方都能進行電影治療,但在電影院觀賞會令人專注於畫面,箇中的氣氛亦有助投入,治療效果會較理想。觀賞電影後,導師亦會向學員作提問,引導他們確立目標和解開各種心結,以便他們掌握相關的技巧。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電影治療(Movie Therapy)證書課程

舉辦機構: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

收生要求:18歲以上人士

開課日期:11月25日

學費:$1,280

查詢:2130 4000

撰文:吳俊賢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