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韡借鏡藝術

數近年冒起的中國藝術家,劉韡稱得上是最受注目的一員,年初於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辦的個展《顏色》,更是藝術家對創作形式的一次終極探索,利用建築、幾何、空間等不同元素,把偌大的展場變成一件大型裝置,讓觀眾隱約感受到構成此視覺經驗的社會背景……

香港白立方的最新展覽《白銀》,可說是《顏色》的延續,帶來14件全新雕塑、裝置和畫作,包括一系列鏡子作品,藉此強化觀者和空間互動的關係,發掘箇中蘊含的意義。

創作具實驗性

藝術家劉韡生於躁動不安的70年代,經歷中國急劇城市化所帶來的衝擊和轉變,讓他以實驗藝術為依歸,其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之餘,更趨向抽象,通過顛覆既有秩序和概念來探求真實。「『物質』是我對藝術的理解,當東西在空間出現,屬於一種客觀存在,而我只是個媒介去刺激觀眾思考!描摹一個形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實物到處都有,讓我最感興趣是如何將藝術真正融入現實之中。」

從生活中取材

在大眾心目中,顏色既可表達心情,也是傳遞訊息的符號;劉韡則認為,顏色是他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方式,而銀色不但具有反射的特質,換成「白銀」一詞,對於香港而言,更是別具意義。他說:「香港是殖民地時代的全球貿易產物,這次展覽帶來的作品,與先前的作品有一種相互對應,運用了現實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材料,它們在城市中也是自然存在的,這使得作品的指向性更強、更純粹。」

跟觀眾來回互動

銀色的具體表達,非鏡子莫屬。劉韡於是次個展展出多件全新創作的鏡子雕塑,例如一連3件的作品《對話》,藝術家將鏡面切割成不同大小,並裝嵌於現成的木桌子、舊木椅等家具,不規則的畫面與觀眾來回互動,營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這些具分量的鏡子雕塑,不斷把室內的白牆反射在鏡面上,因而形成一種錯覺,像隱形在白色之中。

延續拼湊概念

懸掛於展牆上的拼貼裝置《受難》,則延續藝術家愛就地取才的「拼湊」概念,把形狀不規則的鋼片,披掛在纖幼的長方形鋼鐵框架上,有的以單獨姿態在牆上呈現,有的會堆疊在一起,營造出立體漩渦的效果。這些垂直的長方形框架,重重包圍,中央的方形洞口則可看見背後空洞的牆壁。劉韡曾說:「雖然『受難』理應是西方傳統的圖像,但我總覺得有必要將它引進社會——即使不是宗教本身,至少也是那份虔誠的信念,因此作品標題不僅是關乎受難的軀體,也是反映我自己的想法。至於作品的形式,則是盡量將形狀拉展開去,彷彿粗暴得差點要使之撕裂開,最終形成一個十字架般的形狀。」

探討空間可能性

對於空間保持高度敏感也是劉韡的強項,正如展覽中最大型的作品《迷局》,乃利用多塊形狀不一的平面鏡子組成,貌似高牆,反照觀眾的行為和周遭的環境,而錯落有致的破鏡,又令現實的畫面變得支離破碎。此外,鏡裏的畫面不斷被旁邊的影像裝置《轉變》影響,七彩變化的顏色散落在各個作品的反射面上,引發無限的可能性。

Profile

地道北京人,1972年出生,1996年畢業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涉獵攝影、影像、繪畫、雕塑等不同領域;2005年於北京四合苑畫廊舉行首次個展,往後曾多次在北京、巴黎、紐約、倫敦等地舉辦個展及參與聯展,包括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第9屆里昂雙年展(2007年)等等;2008年榮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最佳藝術家獎,成就獲進一步肯定,其作品亦成為拍賣會的焦點之一,其中《N5-1》於今年以436萬港元成交,刷新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

劉韡《白銀》

展期:即日至10月24日

地點:香港白立方(中環干諾道中50號)

開放時間:11:00am~7:00pm(逢星期二至六)

查詢:2592 2000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 

部分相片:由相關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