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時的黑膠唱片,近年似有復興迹象——在美國,2014年黑膠唱片銷售量突破900萬張,今年首季銷情又比去年同期增長逾50%!在香港,曾於大型唱片店銷聲匿迹的黑膠,強勢回歸,買碟的樂迷多了,賣碟的歌手也多了,更有獨立音樂組合返璞歸真,棄用CD,以黑膠碟形式發表首張專輯……
人稱「鴨寮街黑膠王」的歐德成(Paul),多年來瞓身「收養」一批又一批被遺棄的黑膠;對於黑膠回「潮」,他只希望這現象不是一次迴光返照,並寄語大家要懂得珍惜,因黑膠往後的命運,始終掌握在樂迷手中。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音樂的載體模式已翻起了幾個浪潮!提到黑膠碟的輝煌歷史,阿Paul說得眉飛色舞:「昔日的香港人沒太多娛樂選擇,多是看電視、聽唱片之類;6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當時人們每月平均收入約$100,每張碟已賣$10至$20,黑膠屬於高消費物品!70年代是黑膠的全盛期,唱盤好比現今的電腦,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唱片舖更是成行成市!當年譚詠麟一張碟賣30萬隻,平均每10人就擁有1隻,創下香港唱片業的驚人紀錄……惟黑膠唱片的盛世只持續至80年代尾。自1985年起,唱片公司漸漸減少在黑膠唱片上的投資,轉投新形式音樂硬件─CD!原因是生產黑膠需要製模、壓印、修邊等,工序繁複,製作上萬隻需時1個月,相反,同樣數量的CD兩天已製成,成本較低,因此吸引商家轉型。自此,歌手推出新歌一律只出CD版,樂迷不得不跟隨潮流,紛紛將家中的唱盤、黑膠丟棄,高峰期垃圾房常堆滿黑膠,連執拾紙皮的婆婆也毫不在意,將封套當爛紙皮,唱片當廢膠回收,回想起來,真的好痛心!」
曾在唱片公司打工的阿Paul,曾受惠於黑膠碟的興旺勢頭,當年出入揸哈利,又跟娛樂紅人稱兄道弟,好不威風!目睹黑膠「落難」,不斷被人遺棄,他決定出手接收,意外地展開長達20年的瞓街生活。「當年很多人揸名車來放碟,我把拯救黑膠視為一個任務,收得幾多得幾多,最重要是保住它們安全!不過,地攤的空間始終有限,當局又經常派人驅趕,我只好把黑膠碟堆放在鐵車仔,以打游擊方式,收藏於大大小小的後巷,高峰時有近40架車仔!這些年,就是這樣瞓街、擺攤過日子,好多朋友勸我收手,但我相信知音人仍在;我不為賺錢,只想有人珍惜手上的黑膠,不希望它們流落堆填區。」堅持廿年,令阿Paul得到不少樂迷支持,成功由地攤搬至樓上舖,至今已「收留」逾30萬隻黑膠,存放量比電台還要多!
令阿Paul如此執着,只因黑膠有其獨特魅力:「它的聲音很暖、很真實,因播放時,唱針會與唱片摩擦,經過空氣震動而發出聲音,讓人聽起來有現場感!相反,CD太光滑潔淨了,聽起來很冷……」對很多人來說,喜歡黑膠,既是對聲音有一份追求,更是一種實踐慢活的方式,因聆聽過程需要揀碟、取片、清潔、播放、翻面、收片,每一個「儀式」都很講究,阿Paul對此深表認同:「我不喜歡在街上聽音樂,人聲加上車聲,太嘈雜了,令你不能專注聆聽……聽音樂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吃飯一樣,為甚麼你要花時間買食材、煮飯、擺餐具?而不模仿太空人吃營養丸便算?那是因為不過癮!」對於時下追求方便、摒棄實體的聽歌方式,阿Paul認為,這樣做,只會抹去聽音樂的情趣:「期待永遠是最浪漫!以前我們要等碟出,碟出了又未必有MV睇,只可以一邊播放,一邊看着歌詞、封面,幻想歌曲描寫的意境,思考歌中的訊息。現在大家一按掣便找到歌曲,自然少了點驚喜!」
近年黑膠唱片似有復興之勢,中外歌手如Taylor Swift、Miley Cyrus、Justin Bieber、莫文蔚、張學友、孫燕姿、方大同等等,均推出限量黑膠唱片,支持原始音樂模式;台灣誠品每年都會舉辦黑膠音樂節,這場文藝復興運動將於10月吹來香港;大型唱片店HMV亦已在旗下分店增設黑膠專區,逐漸擴大唱片、唱盤、配件發售種類,甚至計劃印製;全新概念店SPORT B. POPPLAY,更以「Keep on Spinning!」為主題,舉行二手黑膠唱片日……「近年多了年輕人摸上來,外國人、ABC、香港人都有,多數表示受父母影響。以前黑膠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怕弄機器,聽錄音帶多,最近發現多了後生女上來,現在有一半收入來自年輕人,聽眾層面比70、80年代還要廣!」他又認為黑膠復活,前景難料,因主導權握在樂迷手上:「我經常叮囑客人不要3分鐘熱度,別為趕潮流而來!我希望大家對黑膠的愛是一生一世,好好珍惜,不輕言放手;我只是一個中轉站,黑膠來到我手,如果沒人承繼,下一站便會是堆填區……」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