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說中學習

從小到大,我們會透過修讀很多課程掌握各種知識,更會參與不同的活動,每一次都會帶來新經驗。但你在事後有沒有整理思緒,看看有何得着或不足?或是否能引導其他參加者得到啟發?有機構最近舉辦「解說」(Debriefing)技巧課程,教導學員如何運用各種提問、隱喻及鼓勵等,協助自己與他人從經歷中得到學習;適合歷奇導師、輔導人員、社工、教師等人士報讀。

應用層面廣泛

大部分戶外歷奇培訓和領袖訓練,均會安排導師在遊戲及體驗過後進行解說。導師會向參加者提問,協助他們反思活動的意義。在解說過程中,導師不僅需要運用各種表達技巧,更要因應不同環境及參加者的性格,掌握提問時機及改變提問方式。其實,除了歷奇導師,輔導人員、社工、教師、神職人員、醫護人員、心理治療人員等亦會運用到相關技巧,引導有需要人士突破自我。

聖雅閣福群會的「輔導『解說』技巧實務應用證書課程」,除了教授各種解說技巧,更會教授帶領小組活動的方法,適合上述人士報讀。課程導師陳源裕表示,輔導、生涯規劃、員工培訓、各種心理療愈活動經常運用到解說技巧,而商業機構管理人員亦能夠透過解說,解決業務上的問題,甚至能從中得到新啟發。

着重情感與應用

要靈活運用解說技巧,首先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及解說者的角色與功能。陳源裕說:「解說是一道橋樑,能協助參加者把經歷和體驗帶入生活,獲得成長。好的解說者除了要有效地帶領活動,更要誘導參加者進行思考及自我反省;同時要避免規限其思考方向,要豐富活動和訓練的學習意義。」

解說可分為「體驗式學習」與「行動後反思」兩大類,前者着重個人感受,能造就心態的成長;後者則着重成效,適合解決工作難題。他表示,「體驗式學習」是透過參與高空遊戲等活動,獲得新奇的經歷,再藉解說員的協助,把活動的得着融入生活。而「行動後反思」則是團隊之間的成員自由表達意見,尋找解決難題或改善的方法。

掌握基礎知識後,學員就要學習把握解說的時機,及創造解說氣氛。陳源裕坦言:「感受會隨時間消減,活動結束後立即進行解說,成效會較好。但並非所有參加者樂意透露內心想法,因此解說員要營造氣氛,引導他們表達感受。」

善用提問技巧

此外,課程亦會着重教授不同學派的提問技巧,例如「目標導向提問」、「尋解導向提問」及「動態反思解說」等。陳源裕解釋,「目標導向提問」會利用提問幫助參加者確立目標,並尋找達到目標的方法。而「尋解導向提問」則引導參加者代入他人作思考,了解問題的成因。「動態反思解說」主要針對歷奇活動,引導參加者把經歷及感受代入生活。他表示,學員須在活動期間仔細觀察參加者的特徵,再運用上述的技巧進行提問及鼓勵發言。

他舉例:「以米爾頓式隱喻及提問技巧為例,解說員可透過不同隱喻,鼓勵較內向的參加者表達感受。例如解說員要求參加者幻想自己是一種動物,然後問他們這隻動物的特徵,從而了解參加者的性格。而『蘇格拉底式提問』,則會透過不斷發問,令參加者作多方面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課程更會教授設計活動的各種考慮,導師會配合真實個案及情境教學,而學員亦有機會在活動及遊戲中應用所學。

課程內容

課程名稱:輔導「解說」技巧實務應用證書課程

舉辦機構:聖雅閣福群會

收生要求:18歲以上人士

開課日期:9月2日

學 費:$2,000

查 詢:2117 5819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張群生

部分相片:

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