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因此既了解內地國情,又掌握香港動態的人才,變得炙手可熱。有志北上發展的同學,於求學時期深入了解內地巿場發展,對將來投身社會定有很大幫助。加上香港與內地文化背景相近,學費亦相宜,大部分專業資歷具中港互認機制,實在是海外升學以外的最佳選擇。
iProE國際專業教育協會總監李先生表示,香港學生赴內地升學,有兩大方面的優勢,首先是入學要求較寬鬆。內地有78間院校參與「免試收生計劃」,香港學生只要在DSE考試獲3、3、2、2的成績便可參與,錄取機會高,相較於本地升學,此成績只能升讀副學士。
根據香港與內地簽訂的「學歷互認協議」,內地830間高等院校與香港11間高等院校具學歷互認。此外,香港不同大學、不同學科對同學的DSE考試成績要求有差異;相反,內地大學招生以總分計算,即使某科目成績欠佳,亦可靠其他科目追回分數,考進心儀大學的機會相對提升。再加上內地升學學費較相宜,本地生與內地生待遇相同,每年學費約¥5,000起(約HK$6,243),比出國留學便宜得多。成績優異者考到獎學金,更可覆蓋大部分學費。
李先生亦認為,到內地升學對前途有幫助。「根據英國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院校排名,內地院校的排名每年都有提升,可見認受性愈來愈高。加上中國近年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現時赴內地升學的港生仍屬少數,快人一步了解內地環境,有早着先機的好處。」
另外,內地的課程選擇較多元化,例如航天科技、獸醫等,同學有更大自由度選讀心儀課程。他建議,同學在選擇課程時,應首先考慮個人興趣,對於感興趣的學科自然學得更努力,亦較易有好表現。其次便要考慮個人能力,選擇較強的科目,亦會較有優勢。最後亦應該考慮學科的出路。
若想到內地升學,有以下5大途徑報讀,但需注意截止報名日期,部分途徑在DSE放榜後仍可報名。
1. 港澳台聯合招生考試
自1996年開始至今,有283所內地大學聯招香港、澳門、台灣、華僑4類學生。參與該聯招考試的院校設基本劃一錄取分數,只要到達分數,同學即可申請聯招內的本科專業。聯招可供選擇的院校及本科專業多,收生較寬鬆(第1批取錄院校最低分數線為400分或以上,第2批院校分數線為300分或以上),考試成績亦獲其他內地院校認可,認受性較高。
2. 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生計劃
自2012年起實行,今年共有78所內地院校參與該計劃。參與計劃的院校招生最低標準為:DSE考試4個核心科目達3、3、2、2或以上。但計劃內的名校收生標準會略高,故此透過此計劃進入國家級名校有一定難度。計劃於7月下旬公布錄取名單,若部分院校收生不足,將於8月上旬進行補錄。
3. 兩校聯合招生考試
參與此計劃,可同時報考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由於這兩間大學同時也在港澳台聯招計劃內,所以考生可同時參加這兩個計劃,增加取錄機會。香港學生可以在DSE考試放榜後作出申請。
4. 外國大學於內地開設的分校
部分外國大學與內地院校合作開辦分校,如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等,主要提供全英語教學的英國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可獲等同英國原校的學歷,在內地、香港亦獲認可。學費較一般內地大學昂貴,大約每年¥80,000(約HK$99,895)。
5. 自行報讀遙距本科課程
現時內地院校提供不少網上遙距課程,其優點是學習更自主、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但它亦有一定風險,一般政府、公/私營機構或專上院校對遙距學歷有保留,同學報讀前先了解學歷認可情況。
特色︰由9所英國及世界級大學,於上海理工大學開設的中外合辦分校,具「2+2」、「3+1」等教學模式,開設有財務與金融、工商管理、會展管理、電子電氣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系,及學術英語(EAP)教學中心、物理與數學教學中心;提供全英語授課的英國本科課程。
收生要求:DSE考試達3、3、2、2級或以上;IELTS總分達5.0或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開課日期:9月
學費:約¥80,000/年(約HK$99,895)
網址:www.sbc-usst.edu.cn
特色︰創辦於1960年,是中國政府重點建設的國立綜合型大學,是首批獲得中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級的大學。學校予香港學生特別優待,可憑DSE成績免試入讀華僑大學的預科或本科課程,是近年港生報讀內地大學的熱門選擇。
收生要求︰兩校聯招報考普通本科,4科總分不低於320分;報考藝術及體育類本科,4科總分不低於240分;經免試入學報讀,DSE考試至少達3、3、2、2,須面試
開課日期︰9月
學費︰約¥5,460~¥28,000/年(約HK$6,818~HK$34,963)
網址︰www.hqu.edu.cn
留學地點︰北京、上海、廣東、深圳
熱門學科︰商科、理工科、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中醫
留學費用:約¥5,000~¥80,000/年(約HK$6,243~HK$99,895)
升學查詢︰2395 8300、3485 2299(iProE國際專業教育協會)
撰文:蔡素文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