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內地食品安全頻頻出事,本地種植的有機蔬菜終於獲得關注,可惜,在土地運用欠效率及人口爆棚的影響下,本港農業生產難復當年勇,部分農產亦未能受惠於有機耕作的小陽春,瀕臨絕迹邊緣,不想下一代繼續認為蘋果是白色、香橙沒有皮、白米由超市生產,就要靠大家「加大力度」,在「方方面面」支持本地的復耕活動。
「保育」二字,是近年的大熱用詞,但諗深一層,若無破壞,又何須保育?位於新界北的塱原濕地便是好例子,因落馬洲支線走線而引起討論,本來安靜的鄉郊一下子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幸好最終能保住本港最大片的淡水濕地,也迎來首個以生態而復育水稻田的社區支持型耕種計劃(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長春社自2009年起跟塱原的農夫合作,以傳統耕作方法結合有機概念,重現60、70年代的塱原水稻風光。復耕初期,除了要摸索農耕時間表外,傳統農夫亦對有機概念感到陌生,「佢哋覺得唔可以趕走啲雀仔,仲要掉轉頭種啲田畀佢哋食好古怪,不過合作耐咗,佢哋開始明白保育嘅唔止係個農業系統,仲有候鳥同兩棲動物嘅生境。」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許淑君指,如今的塱原生態水稻田,每年生產兩造(4至7月及8至11月)共3、4噸粘米(廣源、絲苗)及珍珠米,不但喚起老一輩對元朗絲苗的嚮往,亦為城市人帶來歸園田居的鄉土體驗,「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是為塱原生態田推出的會員計劃,參加者出錢又出力,繳交年費後,還需在周末親身落田,協助年事已高的農夫插秧、收割、脫粒、篩選及碾米,最後才能享用「粒粒皆辛苦」的成果。
運作才漸上軌道,塱原生態田又要面對新界東北發展的未知數,耕地被規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自然公園)」,元朗絲苗大有機會再次消失,最終結果如何,就看香港沉默的大多數會否發聲。
地址︰上水塱原濕地
查詢︰2728 6781
網址︰www.cahk.org.hk/lvecopaddy.htm
交通︰港鐵上水站乘51K新界小巴至河上鄉,於總站徒步約20分鐘
穿過昂坪市集,經過熙來攘往的天壇大佛,在昂坪木魚峰的深山中,埋藏着一個幾近被遺忘的故事。話說前市政局民選議員兼御用大律師貝納祺(Brook Antony Bernacchi)於40年代被昂坪的好山好水吸引,買了名為「覺蓮苑」的小尼庵作居所,又跟政府租地買地,開闢馬場、牧場、滾軸溜冰場,以及香港碩果僅存的茶園,聘請釋囚、戒毒人士及無家可歸的少年,讓他們有機會自力更生,全盛時期,茶園面積與西九文化區相若,茶樹數量超過20萬株,招牌貨蓮花嘜雲霧茶遠銷歐美,惜如今人去樓空,只剩第二代園主陳奐池獨力維持。
64歲的陳奐池是貝澳原居民,本從事水泥工程,但因貝納祺臨終前的囑咐,1995年接管茶園,初期尚可維持運作,但昂坪360啟用後,茶園就迅速被遺忘,加上生產成本上漲,在廉價茶葉的競爭下,茶園被迫荒廢,十多年間,已被藤蔓錯節的樹林湮沒。雖然只剩他跟太太兩對手,但陳生一直沒有放棄,還為茶園構思了活化計劃,以工作坊形式開放茶園予學生參觀,教他們採茶炒茶,讓他們將成品帶回家,期間分毫不收,只望不要浪費貝納祺的心血,至於能否成事,還看有沒有義工願意幫忙。「貝生係個好人」,陳生在訪問期間不自覺重複這句話,他又何嘗不是一個重守承諾的一個好人呢?
地址︰大嶼山昂坪昂坪路
交通︰港鐵東涌站乘23號大嶼山巴士至昂坪,於總站徒步約30分鐘
力撐本土農產,除了食,還可以飲。由灣仔街坊曾潔華(華姐)與香港故事館負責人阿謙共同創立的灣仔街坊酒莊,向本地果農直接取貨,利用當造水果釀酒,定期舉行聚會,促進街坊交流之餘,又可宣傳支持本地農業和惜食的概念。華姐指以前家人多釀老鼠仔酒和跌打酒,但認識本地農友後,她便開始製作水果酒,本地生產的木瓜、桑子、荔枝、番石榴等全部成為玻璃瓶內的珍品。
談及本地水果的生存空間,華姐跟阿謙即為農友們發聲:「本地果農嘅生存空間好窄,交得田租嚟又請唔起工人幫手,樣樣嘢都靠自己一對手,搞到好多水果未趕得切收割已受果蠅叮爛唔可以賣,辛苦栽種嘅成果都見財化水,亦令本地水果無辜負上供貨不穩嘅惡名。」定期聚會以外,酒莊亦會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帶成員衝出灣仔,親身探訪農夫或者到其他社區交流,探討本地農業的生存空間,希望力撐本土生產的種子遍地開花。
地址︰灣仔石水渠街74號(藍屋)地舖(香港故事館)
查詢︰2117 5849
網址:Facebook搜尋灣仔街坊酒莊
交通︰港鐵灣仔站徒步約10分鐘
備註︰酒莊於每月第3個星期二舉行聚會
構思這專題,本希望呼籲大家支持本地農產,結果,受訪單位不約而同提出了本土農業面對的難題︰人手不足、工資高、耕地用途被轉移、內地價格競爭激烈、年輕一代不願入行等,統統是本地農業復興的絆腳石,到底,是政策不足,還是本地農業已走到末路?進入後全球化時代,連米蘭世博都聚焦農業,香港稱自己為國際城市,但經濟產業為何愈來愈單調?若果全球都為了經濟效益而放棄農業生產,錢再買不到充飢所需,千億基建還有甚麼意義?
撰文、攝影︰吳倩瑩
部分相片提供︰長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