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旅遊業進入寒冬,旅客數字減少,酒店入住率下降,限制內地人來港,更會令情況雪上加霜。
旅遊相關行業自然叫苦連天,面對可能出現的困境,他們每次採用的方法,就是「恐嚇」: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旅客減少會對香港造成重大衝擊,幾多商戶要倒閉、幾多人會失業云云。
其實,哪一個行業不會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哪個行業在面對逆境時不會有裁員或倒閉壓力?為何某些行業可以要求「免死金牌」?
有人以暴力和不禮貌方式對待旅客,固然令人憤慨,然而,令香港旅遊形象受損的,又豈止這幫人?
早前某新聞台探討香港的「影射藥物」問題(即包裝與「原裝貨」幾近一樣,但又有註冊的「A貨」藥物),記者假扮內地顧客到藥房購買藥物,藥房職員竟明目張膽地說,內地才會用「原裝版」, 香港人實際上是用「A貨」,然後不斷游說顧客買「A貨」。其實,這與欺詐有甚麼分別?那些顧客回家後發現被騙,然後將消息傳開,那不一樣會嚴重影響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嗎?
筆者有次與家人到某大型公園,在餐廳內,那年輕服務員一直對着我們展現親切笑容,到下一位顧客,他一聽見對方說普通話,便馬上變臉,用極晦氣和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嘆息。
還有層出不窮的「強迫購物」、銷售黑店、旅行團貨不對辦等事件,一樣會「大大影響旅客來港意欲」,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同樣需要長時間來彌補,為何有關業界只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旅遊業進入「寒冬」,原因極多,與其互相卸責,不如先自我反省,誠如當年的電視廣告所言:「香港嘅旅遊業,你同我都有份。」
網址:www.facebook.com/newpapa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