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土丘返璞歸真  

平日活得太物質、太繁忙、太嘈吵,令很多城市人都喜歡趁假日遠離煩囂,體驗平靜與樸實,隱身於上水華山村的「土丘」,正是避靜的理想去處。

土丘,意思是以泥土堆成的小丘,由一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共同營運,包括農夫、攝影師、陶瓷藝術家、木偶藝術家、麵包師傅等,讓入場人士通過不同體驗,重新認識生活,正如負責人說:「這裏不是餐廳,不是陶瓷教室,也不是農莊,而是一個實踐生活的空間。」

製作陶器 由挖泥開始

「土丘」的成立目的是讓參加者親嘗不同體驗,從而學習大自然的法則及規律,體驗內容包括搓陶泥、做麵包、製木偶等。

以陶土班為例,活動開始前,陶瓷藝術家阿沈會先行解釋不同泥土的特性和整個活動的意義,之後會帶領參加者進入土丘的荒田,示範挖泥的動作和技巧,當大家完成挖泥工序後,便須進行洗土,利用各種工具把泥土中夾雜的石頭、雜質和垃圾過濾,再把泥土磨成粉末。「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泥土的特性也有不同,所以每一件陶土作品均盛載了當地的故事。其實泥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每種泥土都有不同用途。土丘門前的荒田,曾是居民用作傾倒垃圾和燒垃圾的地方,泥土的雜質較多,故洗土過程要有一定耐性。破壞很容易,要令污染了的土地回復正常,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希望參加者藉此了解到從前的人是如何對待土地的。」

作品形態 能反映個性

阿沈又表示,陶藝製作涉及多個工序,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參加者要連續兩個周末前往土丘,分別進行不同工序。事實上,洗土過後,需要經過為期一周的陳土和煉土,才可變作陶泥;之後,參加者可嘗試以雙手拿揑,製作不同造型:「不說不知,陶瓷作品能反映創作人的性格,一般來說,性格溫柔的人,作品會比較圓滑;較粗心大意的人,其陶泥有可能殘留小量雜質,令成品出現特別的花紋,十分有趣。」

除陶土班外,土丘會不定期舉辦麵包製作班和木偶製作班,更會舉行義工日,讓參加者一起開墾田地、執拾棄木,共同發揮這個空間的可能性。負責人高先生說:「其實泥土可以做器皿,也可以用來種植,收成可以用來製作食物,再用自製陶器盛載食物,整個過程是一個循環;提取之餘,亦要付出,永遠只取足夠的資源,自然可減少對土地的傷害。」

查詢:9321 4554(參觀須預約)

撰文:吳俊賢

攝影:謝孝祥

模特兒: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