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到,我們自小與「水貨」結下不解之緣,除了影音產品外,當然還有「海外版」或「飛機版」的CD。
那個年代,香港人仍相當「哈日」,坊間有不少唱片店主力發售日本偶像CD。普遍日語唱片分成兩大類——「香港版」和「原裝日版」。一些較為「富貴」的同學,往往不惜以2、3倍的價錢購買「原裝貨」,然後拿着那張日版碟在校內招搖。其實,他們也不是純粹要「炫富」,細心比較一下便發現,「日版」CD的確比「港版」好聲(而且差距相當大)。
要說水貨的例子實在太多,日本漫畫、日本雜誌、日韓小食、美版劇集和電影等等,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另類」選擇。筆者早期做《韓流襲港》時,也是多得水貨CD店,時常為我提供新鮮熱辣的「水貨」韓語專輯。
聰明的香港人深深明白供求定律,亦時常能看準機會獲利。當年筆者在美國生活時,唐人埠有商店發售「飛機版」的香港周刊,一本港幣15元的周刊,出版後翌日便運到,但每本要賣10至12美元,足足是原價的7、8倍,但一樣大有捧場客。無他的,既然有需求,而需求者又願意付較高的價錢,提供者找方法供應,然後從中獲利,有何不可?明買明賣,本來就是生意之道。
正如早前到台灣旅遊時,慕名到「洪瑞珍」試試他們的三文治,果然非常美味,喜出望外。回港後,赫然發現自家附近有「洪」的「水貨三文治」出售,還強調是「每天空運到港」,至於價錢,當然比台灣買的貴得多。那些三文治是如何運到來香港?相信不難想像。香港人一向習慣「走水貨」和「買水貨」,只是當用家變成其他人,就是另一回事。
網址:www.facebook.com/newpapa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