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愈來愈多朋友戒吃魚翅,無翅婚宴也漸趨普及,不過汪洋大海佔了地球總面積的70%,備受保護的海洋生物又豈止鯊魚那麼少?原來食海鮮一樣可以與環保扯上關係,於歐洲流行多年的可持續發展海產近年亦開始在香港推廣。毋須戒吃鮮甜海產,卻能夠為保護海洋生態盡一分力,當然值得瞓身支持!
香港以海鮮馳名,每次有外國朋友到訪,除了帶他們去飲茶外,往西貢、流浮山食海鮮也是指定動作。大家從小到大食慣生猛海鮮,但你又知不知道部分海產因為過度捕捉已瀕臨絕種,情況再不改善更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絕對沒有誇張,根據統計數字顯示,上世紀50年代全球海產供應量約為2,000萬公噸,到2012年已飆升至1億5千8百萬公噸,足足多了接近8倍,而瀕危海產的種類當然亦隨之上升。
為了平衡海洋生態,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1年開始宣揚「海鮮選擇大行動」,香港分會則在2007年起制訂適用於本港的食用海鮮指引,詳細列出建議及避免食用的海鮮類別,並鼓勵大家食用遵循可持續發展方法所養殖或捕撈的海鮮,而最新詳細指引可於其網站找到。
歐洲許多國家早已不遺餘力推廣可持續發展海產的概念,並付諸實行多年,Foundation Fish&Season就是其中一個獲得荷蘭政府支持,致力實踐「在繁殖時期不捕撈、不買賣、不食用」概念的組織,確保海產於產卵季節能在安穩的生態下繁殖及成長,大大減低瀕危物種絕種的機會。在香港已有80多年歷史的海產供應商「海記號海鮮」去年便成為Foundation Fish&Season的大中華代表,在港澳地區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海產的理念。
海記號海鮮營運經理黃韻盈表示:「可持續發展海鮮種類繁多,好像Foundation Fish&Season現時就認證了69款海產,我們則引進了當中的29款。去年曾親赴荷蘭視察捕魚情況,發現當地漁民都採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捕撈方法,例如使用大小適中的魚網,由於嚴格規定了網眼的大小,不但減少誤捕幼魚達到保育宗旨,讓海產有成長機會亦有助提升質素。」
游水海鮮固然夠生猛,但其實歐洲的急凍技術已發展得相當純熟,能以攝氏零下50度速凍,鎖住水分及保持鮮味,更可在產卵期以外的月份持續供應確保貨源充足,難怪不少名廚都愛以冰鮮海產入饌,供應可持續發展海產的本地餐廳亦愈來愈多。
例如海洋公園的海鮮菜式皆來自原生產地;薈景則按照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海洋管理委員會提供的指引選購海產食材;城景國際與都會海逸酒店就與海記號合作,帶來多款可持續發展海產。
(a)Amazing 2783 3268
(b)海龍皇餐廳 3923 2161
(d)薈景 2582 7250
部分攝影:陳富權、梁偉德、林資凱
撰文:楊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