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伊波拉 共同抗疫

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肆虐,美國也出現疑似感染個案,有專家更預計下一站將侵襲中國,鄰近的香港也有很大機會受影響。究竟這世紀病毒有多可怕?如何防範?不妨聽聽醫生意見。

西非疫情嚴峻

令人聞風色變的世紀病毒伊波拉,早於1976年被一名比利時衞生學教授皮歐特(Peter Piot)發現,後來,他抵達位於非洲的病毒爆發地,替患者治療,並以附近河流為該病毒命名。據悉,在顯微鏡下觀察,伊波拉病毒為長約1微米的帶狀病毒,呈長條形,有時分叉,有時捲曲,屬絲狀病毒科之一。感染病毒的人不一定發病,故較難控制其在社區的傳染及爆發。像今次疫情爆發情況極為嚴峻,感染個案不斷增加,且擴散到多個國家,據世界衞生組織於早前公布的數字,感染個案突破1.3萬,遍及畿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塞內加爾、馬里、美國等多個國家,死亡人數接近5千,預計明年1月全球感染人數或暴升至140萬人!

傳染風險極高

西醫張傑表示,伊波拉病毒經由受感染動物傳染人類,它可通過人傳人蔓延,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受感染者的血液、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受到患者體液污染的環境,但不會經空氣傳播。此外,人類若接觸受感染之動物,或吃下受感染的肉類,也會被傳染。「病毒潛伏期為2至21天,初期徵狀為發高燒、肌肉痛、頭痛、咽喉痛、嚴重倦怠等,隨後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斑點狀丘疹等,情況嚴重者,腎臟、肝臟、中樞神經等器官會受損,死亡率極高。」目前未有預防疫苗,現階段應避免到西非疫區。如需前往,須注重個人衞生,雙手接觸眼、鼻、口前,切記清潔消毒,並避免接觸發燒人士等懷疑受感染者;回港後,留意健康情況,出現相關病徵,應盡快聯絡衞生部門,接受診治。

撰文:戴寶瑩

部分攝影:方偉堅

鳴謝:張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