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論年紀,每天都會受到各種壓力挑戰,令人感焦慮不安。有人會勇於面對,積極尋找解決方法,甚至把壓力化成動力;但事實是未必人人能夠做得到。如何才能協助有需要人士?有機構新開辦「焦慮症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證書」,教授學員抽絲剝繭地察覺有情緒問題的人,透過評估及行為分析,讓他們盡快重回快樂軌道。
早前的「亞洲青年100快樂指數」調查,發現香港逾4成青年不快樂,在亞洲10個國家地區中排行第8,雖然名次不高,但問題仍需正視。其實,無論任何年紀,生活總會遇到轉變,或不好的際遇,心理壓力和焦慮隨之而來。每個人應對壓力的方法都不同,有些人能輕易戰勝壓力,視為個人成長的一課;有些人卻被壓力所困,找不到解決方法,情緒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市民開始重視精神健康,相關課程亦愈來愈多,如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新辦的「焦慮症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證書」便是其一。學院的健康及社會科學學部高級課程經理及學部主管鄧焯榮博士表示:「以前,社會大眾多以負面眼光看待精神健康問題,近十多年情況有所轉變,各界投入更多資源推廣相關教育,開發支援服務等,讓公眾深入認識這些問題,知道要盡早求助專業人士,不再諱疾忌醫。」
該課程包括「壓力、焦慮及心理健康」及「焦慮症認知行為治療」兩個單元,共90課時。前者可視作入門科目,內容涵蓋壓力定義、心理健康等常見問題;後者則探討焦慮症認知行為治療,這治療認為行為背後有其情緒或想法的連鎖關係,它是現時心理治療上應用較廣的治療方法。
鄧博士指出,人人都有感到焦慮的時候,小朋友也不例外。他們未必懂得表達,可能會把負面情緒投射在一些行為上,例如不肯上學、不肯做功課、出現行為問題、成績一落千丈、退化行為(如初小學生仍會失禁)等;而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有重複行為。與孩子有密切接觸的人士,如老師、社工等,若對焦慮症有認識,有助提高他們對孩子異常行為的警覺性,一旦有任何懷疑,可盡快找專業人士跟進,讓孩子再展笑容。
如何能及早察覺到異樣的情緒?除細心及耐性外,彼此建立信任關係亦很重要。鄧博士坦言:「要在短時間內取得對方信任,否則對話只是不停在『遊花園』,遲遲未入正題。中國人一般較內斂,有些人可能因面子等問題,不愛講個人感受。因此課程會教授適用於輔導的溝通技巧,如訓練學員的『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更懂得感受自己情緒,懂得認同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同理心』。」
要別人打開心窗,聆聽是必不可少的。鄧博士以「聽」這中文字解釋聆聽的最高境界。「這是很有智慧的中文字,除『耳』字外,還有『目』及『心』兩字,用耳朵聽到聲音之餘,我們還要用眼睛、心去感受。聆聽的最高境界就是:就算你默不作聲,對方也可感受到你的同理心。課堂上不乏相關訓練,提升學員的聆聽技巧,有助發掘問題的核心。」
課程名稱:焦慮症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證書
舉辦機構: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收生要求:DSE 5科2級(包括中、英文)、或完成毅進文憑、或會考5科合格(包括中、英文)或完成相當毅進證書學歷加1年相關工作經驗、或其他相等於資歷架構第3級別、或年滿21歲或以上加3年相關工作經驗
開課日期:2015年3月
學費:$10,200
網址:www.ouhk.edu.hk/lipace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蔡浩文、黎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