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人類財富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日前公布,涵蓋了480個項目,當中香港市民較為認識的項目,包括粵劇、太平清醮、端午節、盂蘭勝會、舞火龍、茶樓點心製作技藝、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等。獲選的基本要求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項目在社會上繼續有人運作和延續傳承,並與社區有密切關係,可讓社區有歸屬感,引以為榮。報道指其中香港本地漁民為亡者唱傳統的「嘆歌」,目前已很少人會做,但在普查過程中,發現少數老人仍堅持傳承,希望能保留上一代留下的傳統,着實令人感觸。

從廣義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作「活着的人類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鼓勵各成員國給予這些「活着的人類財富」官方承認,以鼓勵他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巧傳授給年輕一代。如世界上6,000餘種語言中的一半以上是瀕危語言,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從旅遊的角度看,善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外地遊客,從關注到融入旅遊項目產品本身,既可為推動「活着的人類財富」傳承作出貢獻,亦可活化香港現時旅遊資源,將其引入深度,提升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