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la Chan半個波蘭人

波蘭,對一般港人來說,陌生得近乎零印象。

這東歐小國先後遭逢戰火蹂躪、極權打壓,當地集中營遺址仍瀰漫一片愁雲慘霧,可幸波蘭人早已走出陰霾,更會歌頌自己的語言文化,為身懷的種族血統感到驕傲……

生於香港的Sheila(陳敏寧),因一段異地戀,開始尋找他鄉的故事,在丈夫Krzysztof的引領下,深深被波蘭的生命力所融化,就像當地的鋼琴詩人蕭邦一樣,心裏充滿熱情與浪漫。

自信的民族

身為半個波蘭人,Sheila對當地的文化生活無一不曉,早前在網絡分享了一首波蘭MV《My Slowianie》,歌詞便提及波蘭人引以為傲的美女、伏特加、麵包等。「波蘭有一種名叫Kwas的黑麥發酵飲料,酸酸甜甜,俄文叫Kvas,兩者串法接近,但波蘭人不會把這想法宣諸於口,因他們對自己的語言很重視,對於波蘭語在國家被瓜分、入侵者勒令禁用的浩劫下,仍能傳承下來,感到很自豪……」

地靈,人傑。波蘭人的自信,不是沒原因的;眼前的Sheila就是好例子,8年前的一次歐遊經歷,讓她下嫁現時的丈夫,也讓她愛上了波蘭這個國度。「初次踏足波蘭,只是路經此地,本來打算看看集中營遺址便走。殊不知碰到當時在港認識、又剛好回國的『當地』人Krzysztof,在這位義務嚮導的帶領下,讓我有機會深入村莊、野外,尋幽探秘……」

婚禮跳不停

10天的深度遊,給Sheila開拓了眼界,也發現了真愛;2009年,她跟Krzysztof於波蘭拉埋天窗,開啟了人生另一頁。「波蘭人多信奉天主教,婚禮以西式進行,白天行禮,晚上則舉行派對,新人要帶頭領舞,為此,我跟丈夫特地學跳華爾茲半年。當晚,酒席開始前,我倆要先捏一小塊波蘭傳統麵包細吃,再合巹交杯,然後帶領賓客通宵達旦地跳舞,直至翌日清晨回家梳洗,再共進早餐,婚禮才算結束。我爸媽想偷偷離開,卻被親友發現阻止,哈哈。」

Sheila坦言,家翁與奶奶均易於相處,但語言不通問題始終要解決。「老實說,波蘭語真的很難學,連丈夫的名字Krzysztof,我也花了一年多才讀得好。現時Krzysztof是我的姓,惟波蘭語中,想親暱地稱呼女性,可將字尾改成Ka,或縮短名字,這又教我適應了好一陣子。」

晚飯小風波

婚後,Sheila跟丈夫於羅茲定居,如何處理生活習慣的差異,正是夫妻二人首要學習的事情。「波蘭人的飲食習慣很特別,每天早上會進食豐富早餐,下午4、5時則進食Obiad(相當於港人的晚餐),晚上8、9時則是消夜時間。起初,我並不知情,中午感到餓了,丈夫卻叫我等主餐,心想等到7、8時才吃,豈不餓壞,於是大家便吵了起來,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場誤會……」

此外,亞洲面孔在波蘭並不常見,易招來奇異目光,甚至不禮貌對待。「記得有一次跟丈夫暢遊波蘭的越南街,遇上幾個年輕人用波蘭文跟丈夫說了幾句,內容大概是波蘭沒女生嗎?為何要娶外地人?真的很欠打……不過,日子久了,漸漸發現絕大部分波蘭人都熱情好客,只要多稱讚其國家,就很易消弭芥蒂。」

出書講見聞

備受急促步伐荼毒多年,突然間搬到生活節奏緩慢的波蘭,Sheila沒有感到不習慣,反而利用這機會修煉身心。「波蘭人的上班時間比香港人還要早,但下午3時必定下班,好讓打工仔可與家人享用Obiad,之後的時間可進行不同活動。我跟丈夫說,最喜歡在家試驗Detoxic療法,一周不進食,只喝果汁。當地物價較平,夏天當季蔬果多,紅菜頭、薯仔平到笑,我們就用不同蔬果做果汁……」

最近,Sheila出版一本旅遊書,記錄自己在波蘭遊歷的體驗,當中不乏實用資訊。「位於南部的克拉科夫(Kraków),即是相傳有勇者除掉噴火龍的地方,那兒有一座保存得很好的古城,城內有着濃厚的藝術氣息。與斯洛伐克接壤的塔特拉山(Tatra Mountains),則是觀賞自然勝景的好去處,不論是頂峰Rysy或海瞳湖(Morskie Oko),均值得重遊。」

港波兩邊走

Sheila又表示,波蘭多湖泊河流,無論揚帆或划艇,最少要三數天才能完成旅程。此外,波蘭人習慣從自然環境中得到食物,下雨過後,不少人會到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Puszcza Bialowieska)採摘菇類。「此國家公園是歐洲唯一原始森林,不少波蘭人也慕名而來,希望一睹全球只有800隻的歐洲野牛(Bison)。Bison怕吵,當地野牛協會專員都是一個月只見到一、兩次,我和丈夫有幸見過一次,非常驚喜。」

現時Sheila和丈夫過着梅花間竹的生活,一年波蘭、一年香港。Sheila笑言,對丈夫來說,在港生活最大的問題是壓迫感太強,到處吵吵鬧鬧,但自從由土瓜灣搬入坪洲,情況已好得多。兩口子計劃明年重返波蘭,到時,定會更陶醉彼邦的湖光山色吧。

Sheila's Profile

香港人,執業瑜伽導師,愛四處遊歷,體驗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曾旅居印度習瑜伽;自2009年下嫁波蘭籍丈夫,即變身「波蘭通」,最近更推出新書《跟著波蘭人旅行》,分享所見所聞。

撰文:郭淑怡

部分攝影:盧展程

場地提供:Ivan The Koz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