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病從口入」,若唔小心進食不潔食物、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便很易惹上腸道疾病,尤其是夏天係腸胃炎爆發的旺季,我們更應小心。其實除了腸胃炎外,有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指出,胃潰瘍及大腸癌亦值得大家關注,前者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後者位列癌症發病率首位,我們應如何捍衞腸道健康?且聽醫生的專業建議。
Q:那些是香港較常見的腸道疾病?它們有甚麼症狀?
A:消化性潰瘍、腸胃炎及大腸癌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常見腸道疾病。消化性潰瘍主要包括胃潰瘍及十二子腸潰瘍,症狀包括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空肚時或半夜胃痛等,作病初期如果置之不理,可引致各種嚴重併發症如胃出血、嘔血、大便呈黑或帶血等。腸胃炎的症狀包括肚屙、嘔吐、肚痛、發燒、腹痛等。而早期大腸癌多數沒有明顯病徵,隨着病情發展會出現大便有血、大便習慣改變(如持續的便秘或腹瀉)、腹部絞痛或結腸痛等症狀。
Q:生活壓力大、食無定時等,皆可引致胃潰瘍。我們應如何保護胃部?
A: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相當重要,如養成定時飲食、戒煙戒酒、盡量少吃刺激的食物等。胃酸分泌過多是胃潰瘍成因之一,不當服用某些藥物亦增加患胃潰瘍的可能性。若懷疑患上胃潰瘍,不妨進行一些相關檢查。有研究發現,存活在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成因之一,照內窺鏡是最徹底檢查胃部情況的方法,期間會抽取部分胃部組織作化驗,順道檢驗胃部有否幽門螺旋桿菌。炭十三尿素吹氣測試、驗大便(糞便抗原檢測)則是其他可以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
Q:不時有學校、老人院等地方爆發社區性腸胃炎,如何能減低患病風險?
A:預防腸胃炎,要訣在於注意個人及食物衞生,如接觸食物前要洗手、分開處理生與熟的食物、食物要徹底煮熟方可進食等。腸胃炎主要有兩大成因,一是細菌性感染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二是過濾性病毒感染如諾如病毒(Norovirus)。沙門氏菌是一種食用後極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烹調過程中若不注意衞生,又或者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都是感染的主要途徑。諾如病毒前稱諾沃克病毒,通常與食用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有關。若不幸食用受感染的食物或飲料時,短至幾小時,長至兩、三天便開始發病。幸好一般可於一至三天內痊愈,但要確保補充足夠水分,而抗生素並無療效。
Q: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1年的數字顯示,香港十大癌症中,大腸癌的發病率排行第1位,發病百分比為16.5%,死亡率更排行第2位,死亡百分比為14.4%。這病可以預防嗎?
A: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及早發現更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我們可從日常生活入手,如多吃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及醃製過的肉類食物,避免中央肥胖等,以減低患癌風險。無論身體有否出現上述症狀,逾50歲的人士應定期做大腸檢查。若家族中曾有患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病史,其他成員更是高危者,要格外留意及更早進行定期檢查。較常用的大腸檢查包括驗大便、鋇灌腸X光造影及大腸內窺鏡檢查。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胡振文
鳴謝: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周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