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易格自我的國度

「我喜歡,小時候看甚麼畫甚麼,隨心所欲,沒有拘束的感覺。」

宋易格,80後,北京新一代藝術家,現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個展《它的國》,其筆下世界常聚焦於自然而尋常的事物,卻又呈現着脫俗不凡的風光——空蕩的階梯、殘舊的公共浴室、無邊無際的草地、灰暗廣闊的背景,無不和應着她童年在東北看過的那一片如夢似幻、疏離冷清的景致。

「創作,是為了表達最真實、來自生活當下的感受……」是故,畫面中出現的白鶴、飛鳥、山羊以至樹枝,均帶着來自北方的蕭瑟與孤清,呼喚着她那份自我、孤獨的心境。

交流毌須言語

白鶴,頭頂紅冠,浮現靈氣,優雅穩重地佇立於水中,為低頭沉默的純真少年指路……這是《鶴與少年》,也是宋易格在個展《它的國》的開場白。「在中國傳統裏,鶴是有靈性的生物,也是吉祥、長壽、智慧的象徵,可為入世未深的少年諄諄教誨。」然而, 兩者都沒有說話,沉默瀰漫於灰沉的階梯之間,只有梯子上黃色的、如潑濺的流金在閃爍着。

「有些時候,我們不需要語言。」人與動物,不用通過言語,只須感知對方的存在,已能互相明白,達致心靈與精神交流,這也許是藝術家的理想世界,也源於她兒時生活的一些經歷、回憶與感情。

孤獨中尋自由

生於哈爾濱的宋易格,有着爽直、不拘小節的氣度,話卻不多,聲調遲緩而沉着,一如畫中少年。「我想表達的,就在畫裏,不刻意解釋了。喜歡、有共鳴或感受到其他意思;不喜歡,討厭,也是可以的。」忠於自我,懶理世俗眼光,也許是從無數獨立的生活經驗中磨練出來。「小時候的我很自卑,不說話,上學也不交朋友,獨來獨往;到現在,性格開朗了,話多了,但還是喜歡一個人的狀態……我想,經常感到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狀態;然而在孤獨裏,卻可享有真正的自由。」她畫的人物總是孤身的、或背對着觀者,像畫作《男人》,畫面是光禿禿的後腦,肅清沉靜;筆下的小鹿、小鳥、豹子和山羊雖三五成群,但感覺是疏離冷清,就像她兒時看到的風景。

存在無關生死

「東北的工廠和房子都很高大,馬路很闊、很空曠;又因鄰近俄羅斯,政治、歷史及文化均受到影響……」小時候跟隨父母四處搬家,讓宋易格深受大環境流動變遷的氛圍影響,對生死、存在有了一套獨特看法。「牛,生存的時候在地上緩緩行走、吃草;死後,就像我的畫《它們》,被懸掛於灰牆上。它仍存在,卻跟生死無關——這正是『它的國』的意思,一個在『你』、『我』以外的國度,讓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對於生死的描繪,她是從佛教的觀念出發,沒有渲染誇張的情緒,沒有悲觀,像畫作《生命》,畫了六個不同尺寸的舊皮篋,頂部是骷髏頭的側影;另一幅作品《重生》,是一個骷髏頭的側面特寫。畫題跟內容看似矛盾,卻反映她深信輪迴和往生。「生死是必然的,卻又是誰都看不透的事情。我們知道下一分鐘可能死去,卻感受不到那真實的威脅……我想,這一刻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過去的不能追溯,下一秒永遠是想像。」

不刻意找靈感

活在當下,她選擇全心投入創作的生活。「自小喜歡繪畫,看到甚麼就畫甚麼……現在,我覺得把自我、最真實的感覺表達出來,是最重要的。」在創作上,她從不刻意找甚麼靈感,而是從最平常的生活事物出發——整齊並排的椅子、發黃帶點污迹的浴缸,在她眼中都是不平凡的。「《燃》這幅畫,描繪一雙手擦亮火柴,很平常,卻讓我想到生命中那些小事小物的奉獻,小小火種足以燃起一團光。」她深信,每事每物都有其故事及靈魂,你用甚麼方式看待,它就會反映出怎樣的狀態。「好像你愛惜這椅子,它看來就會光潔亮麗;繪畫也一樣。」

沒有完美的愛

看宋的作品,風格總是簡潔凌厲,線條清晰且筆鋒果斷,沒有多餘的顏色或物件。「我喜歡簡單的東西,能傳達的細節更飽滿。在想到新的意念時,我總是讓思想、情感積蓄至飽滿,才開始動筆,這樣,創作的過程便會如流水般暢快自然。」

活得隨意,她也不追求要畫得整潔有序、鋪排妥當。在不同的作品中,總見她刻意或隨心「擾亂」畫面的痕迹——由樓梯、樹枝、行李箱以至畫中一角,常見「潑墨」般濺開的黃、紅、藍等顏色,展現出一種不完美。「完美和不完美只是相對的想法,這也像戀愛一樣,沒有真正完美的愛情。」《火柴》中,由小火柴枝堆砌的心形,正好缺了一角,她笑說︰「也許『它』跑掉了,去燃亮別人的愛情吧!」

Profile

宋易格,80後內地藝術家,2007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作品着重描畫日常物件、自然、情感、記憶與空間的緊密關係,曾於北京、上海、台北及韓國參展。

個人網站︰www.songyige.com

數字人生:Zaha Hadid

1 2004年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是女建築師中的第1人。

3 最新傑作是位於首爾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於今年3月開幕。

64 1950年生於伊拉克巴格達,現年64歲。

100 入選《時代雜誌》「全球100名最具影響力人物」思想家範疇首位。

1972 1972年由黎巴嫩移居英國。

2012 2012年獲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頒授女爵士勳章。

撰文:戴寶瑩 

部分攝影:梁偉德

部分相片:由香港蘇富比提供